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樂山市觀娥鄉沙灣鎮,漢族,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因為他的家鄉有兩條河叫“沫水”和“若水”)。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致力于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和著名的革命家、社會活動家,蜚聲海內外;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
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后從文。畢業于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科。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1921年出版)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后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
1923年后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
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敗后,拒絕蔣介石的殷切拉攏,寫下《試看今日之蔣介石》的討蔣檄文后參加“八一”南昌起義。
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蔣介石通緝,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
1941年“皖南事變”后,他寫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高漸離》六部歷史劇和戰斗詩篇《戰聲集》以及雜文《甲申三百年祭》(該書后被定為中共整風學習文件)。
1946年后,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
1948年當選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但他拒絕了這個頭銜。
新中國成立后,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所著《奴隸制時代》等書,提出中國奴隸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戰國之際的見解。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等要職;郭沫若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郭沫若的重要著作還有《兩周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卜辭通纂》等,曾在學術界引起震動;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致力于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和著名的革命家、社會活動家,蜚聲海內外;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
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后從文。畢業于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科。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磐》《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1921年出版)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后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
1923年后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
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敗后,拒絕蔣介石的殷切拉攏,寫下《試看今日之蔣介石》的討蔣檄文后參加“八一”南昌起義。
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蔣介石通緝,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
1941年“皖南事變”后,他寫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高漸離》六部歷史劇和戰斗詩篇《戰聲集》以及雜文《甲申三百年祭》(該書后被定為中共整風學習文件)。
1946年后,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
1948年當選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但他拒絕了這個頭銜。
新中國成立后,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所著《奴隸制時代》等書,提出中國奴隸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戰國之際的見解。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等要職;郭沫若是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郭沫若的重要著作還有《兩周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卜辭通纂》等,曾在學術界引起震動;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上一篇: 高翥 | 下一篇: 顧貞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