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云石的伯父忽失海涯、父親貫只哥都托庇祖蔭,先后在南方擔任軍政要職;而貫云石幼年,一直生活在大都,受著良好而又特殊的教育。貫云石的母親廉氏是精通漢學的維族名儒廉希閔的女兒。她的一位叔父廉希憲曾任宰相,被世祖稱為“廉孟子”;另一位叔父廉希貢則是著名的書法家。貫云石自幼就常隨母親住在廉家的別墅“廉園”里修文習武。尤其是園內有兩萬多卷藏書,使貫云石從小就受到了豐富的漢民族文化的熏陶與嚴格訓練,既有“善騎射、工馬槊”的維吾爾氣質,又能“折節讀書,目五行下”,為他以后用漢文寫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方二十的貫云石承襲父爵,出任兩淮萬戶達魯花赤(這是一個擁有實際兵權的三品要職)。不久,又出鎮永州。這位血氣方剛、文武雙全的青年軍官,管轄著十一萬戶百姓,統率著七千將士。他“在軍氣候分明,賞罰必信”、“御軍極嚴猛,行伍肅然”;公務之暇,則寫詩作曲,投壺雅歌。他要憑著自己的才能建功立業,又愿意“自適,不為形勢禁格”,然而這在當時那樣的社會里,簡直是不可能的。在苦悶與矛盾中,他終于作出了將官職軍權讓給弟弟忽都海涯的決定。
貫云石讓爵后,“與文士徜徉佳山水處”,“倡和終日,浩然忘卻”,真是:
棄微名去來心快哉,一笑白云外。知音三五人,痛飲何妨礙,醉袍袖舞嫌天地窄。——〔清江引〕
當時,元代的散曲創作正處于由草創時期向黃金時代過渡的階段。貫云石開始以通脫豪爽的風格闖入了散曲陣地,猶如天馬入苑,在元代詩壇上引起了強烈反響。1308年,貫云石回到了文人薈萃的元大都。
上一篇: 貢性之 | 下一篇: 歸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