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很簡單,而簡括中又有鋪敘夸張,有的直率,有的奇詭。他的散文語言活潑多樣。有的散行中有駢偶,有的瑰麗,有的古奧,甚至偏僻、生硬、晦澀。龔文區別于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兩漢古文的一個獨特的發展,開創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風氣。龔自珍的詞也很著名。譚獻認為龔詞“綿麗沈揚,意欲合周、辛而一之,奇作也”(《復堂日記》二)。實際上,他的詞沒有擺脫傳統詞的影響,偏重于詞的言情本性。他也寫了一些抒發感慨懷抱的詞,如〔鵲踏枝〕《過人家廢園作》抒發孤獨而自豪的感情;〔鳳凰臺上憶吹簫〕《丙申三日》寫與庸俗文士的矛盾和理想不能實現的感慨;〔浪淘沙〕《書愿》寫愿望,略同《能令公少年行》;〔百字令〕《投袁大琴南》寫與袁琴南兒時同上家學的情景;〔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寫思想上劍態和簫心的矛盾,有志于作為,又思退隱,留戀山水。
但龔詞大部分還是消閑之作,抒寫纏綿之情,成就遠遜于詩。晚年他發現自己詞的缺點:“不能古雅不幽靈,氣體難躋作者庭。悔殺流傳遺下女,自障紈扇過旗亭。”(《己亥雜詩》)他所謂氣體,就是風格,自知缺乏現實社會內容。本集和版本 龔集傳世版本甚多,最初有《定盦文集》3卷、《余集》1卷,附《少作》1卷,道光三年自刻本。《己亥雜詩》亦有道光十九年自刻本。龔自珍去世后第二年,魏源所輯《定盦文錄》12卷,又考證、雜著、詩詞12卷(《定盦文錄敘》)。后有《定盦文集》3卷、《續集》4卷,同治七年吳煦刻本。今有上海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排印《定盦文集》4冊,涵芬樓影印《定盦文集》3冊,均吳煦本。光緒以來至清末,傳本益多,有光緒十二年朱之榛《定盦文集補編》4卷;以“全集”名者,有光緒二十三年萬本書堂刻本《龔定盦全集》;有宣統元年國學扶輪社排印本《精刊龔定盦全集》;有宣統元年邃漢齋校訂時中書局排印本《校訂定盦全集》10卷;有宣統二年掃葉山房石印本《定盦全集》等。民國以后,有1935年上海襟霞閣本《龔定盦全集》;1935年王文濡編校、國學整理社本《龔定盦全集》;1937年夏同藍編世界書局本《龔定盦全集類編》等。1959年王佩諍校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本《龔自珍全集》,此本基本上參照邃漢齋校訂本編例,分為11輯,第1至第8輯為文,第9、10輯為詩,第11輯為詞。
二十七歲為舉人。道光元年(1821)官內閣中書,任國史館校對官。九年,始成進士。官至禮部主事。十九年,棄官南歸。二十一年,于江蘇云陽書院猝然去世。龔自珍初承家學淵源,從文字、訓詁入手,后漸涉金石、目錄,泛及詩文、地理、經史百家。受當時崛起的“春秋公羊學”影響甚深。面對嘉道年間社會危機日益深重,他棄絕考據訓詁之學,一意講求經世之務,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時代所撰《明良論》、《乙丙之際著議》等文,對封建專制的積弊,進行了揭露和抨擊。他的思想為后來康有為等人倡公羊之學以變法圖強開了先聲。中年以后,雖然志不得伸,轉而學佛,但是“經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他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并建議林則徐加強軍事設施,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準備。龔自珍一生追求“更法”,雖至死未得實現,但在許多方面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在社會觀上,他指出社會動亂的根源在于貧富不相齊,要求改革科舉制,多方羅致“通經致用”的人才。在哲學思想上,闡發佛教中天臺宗的觀點,提出人性“無善無不善”,“善惡皆后起”的一家之談。在史學上,發出“尊史”的呼吁,并潛心于西北歷史、地理的探討。在文學上,則提出“尊情”之說,主張詩與人為一。他生平詩文甚富,后人輯為《龔自珍全集》。
但龔詞大部分還是消閑之作,抒寫纏綿之情,成就遠遜于詩。晚年他發現自己詞的缺點:“不能古雅不幽靈,氣體難躋作者庭。悔殺流傳遺下女,自障紈扇過旗亭。”(《己亥雜詩》)他所謂氣體,就是風格,自知缺乏現實社會內容。本集和版本 龔集傳世版本甚多,最初有《定盦文集》3卷、《余集》1卷,附《少作》1卷,道光三年自刻本。《己亥雜詩》亦有道光十九年自刻本。龔自珍去世后第二年,魏源所輯《定盦文錄》12卷,又考證、雜著、詩詞12卷(《定盦文錄敘》)。后有《定盦文集》3卷、《續集》4卷,同治七年吳煦刻本。今有上海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排印《定盦文集》4冊,涵芬樓影印《定盦文集》3冊,均吳煦本。光緒以來至清末,傳本益多,有光緒十二年朱之榛《定盦文集補編》4卷;以“全集”名者,有光緒二十三年萬本書堂刻本《龔定盦全集》;有宣統元年國學扶輪社排印本《精刊龔定盦全集》;有宣統元年邃漢齋校訂時中書局排印本《校訂定盦全集》10卷;有宣統二年掃葉山房石印本《定盦全集》等。民國以后,有1935年上海襟霞閣本《龔定盦全集》;1935年王文濡編校、國學整理社本《龔定盦全集》;1937年夏同藍編世界書局本《龔定盦全集類編》等。1959年王佩諍校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本《龔自珍全集》,此本基本上參照邃漢齋校訂本編例,分為11輯,第1至第8輯為文,第9、10輯為詩,第11輯為詞。
二十七歲為舉人。道光元年(1821)官內閣中書,任國史館校對官。九年,始成進士。官至禮部主事。十九年,棄官南歸。二十一年,于江蘇云陽書院猝然去世。龔自珍初承家學淵源,從文字、訓詁入手,后漸涉金石、目錄,泛及詩文、地理、經史百家。受當時崛起的“春秋公羊學”影響甚深。面對嘉道年間社會危機日益深重,他棄絕考據訓詁之學,一意講求經世之務,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時代所撰《明良論》、《乙丙之際著議》等文,對封建專制的積弊,進行了揭露和抨擊。他的思想為后來康有為等人倡公羊之學以變法圖強開了先聲。中年以后,雖然志不得伸,轉而學佛,但是“經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他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并建議林則徐加強軍事設施,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準備。龔自珍一生追求“更法”,雖至死未得實現,但在許多方面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在社會觀上,他指出社會動亂的根源在于貧富不相齊,要求改革科舉制,多方羅致“通經致用”的人才。在哲學思想上,闡發佛教中天臺宗的觀點,提出人性“無善無不善”,“善惡皆后起”的一家之談。在史學上,發出“尊史”的呼吁,并潛心于西北歷史、地理的探討。在文學上,則提出“尊情”之說,主張詩與人為一。他生平詩文甚富,后人輯為《龔自珍全集》。
上一篇: 顧炎武 | 下一篇: 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