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鼎孳(1616-1673),字孝升,號芝麓。祖籍江西臨川,后遷安徽合肥,明末清初詩人。與吳偉業、錢謙益并稱為“江左三大家”。
其祖父和父親都頗有文名。少年早慧,十二三歲時即能做八股文,亦擅長詩賦古文。崇禎五年(1632)進學,六年中舉,七年(1634)聯捷成進士時年僅十八歲。是年停館選,筮得湖廣蘄水(今湖北浠水)知縣。十四年(1641)秋,因鎮壓張獻忠起義有功,以“大計卓異”行取入京,翌年授兵科給事中。鼎孳以青年居言路,耿直無畏,嘗有“一月書凡十七上”的紀錄。在兵科十月,即有“大奸本乎大貪之疏,政本關系安危、已誤不容再誤之疏、糾論怙惡之疏……庇貪誤國”之疏等著名諫章,兩彈首輔周延儒、陳演,并阻延儒一黨的原大學士王應熊東山再起,直聲滿于朝垣,然十六年(1643)十月,因連參陳新甲、呂大器、陳演等權臣而忤旨,罪“冒昧無當”被系入獄,翌年二月方獲釋。三月,闖軍入城,鼎孳與小妾顧媚闔門投井,未死,為闖軍俘,受拷掠,旋受直指使之職,巡視北城。五月降清,以原官任,升吏科右給事中,復升禮科都給事中。順治二年(1645)九月以參審馮銓案開罪多爾袞,仍遷太常寺少卿。
三年(1646)六月丁父憂,請賜恤典,工科給事中孫垍齡嚴劾他“飲酒醉歌,俳優角逐……及聞父訃,而歌飲流連,依然如故,虧行滅倫,獨冀邀非分之典,夸耀鄉里,欲大肆其武斷把持之焰”疏上,部議降二級,遇恩詔免,復原官。此后五年,鼎孳里居守制。八年(1651)回京以原官供職,以文才敏捷得世祖“真才子”之褒獎。十年(1653),升吏部右侍郎,次年連遷戶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此為鼎孳入清后仕途上的第一個高峰。
十二年(1655)十月,龔鼎孳以對法司審理各案“往往倡為另議,若事系滿洲則同滿議,事涉漢人則多出兩議,曲引寬條……不思盡心報國”(《龔端毅公奏疏.明白回話疏》)被降八級調用,復以所薦順天巡撫顧仁貪污伏法再降三級。翌年四月,補上林蕃育署署丞,并奉命出使廣東。十五年(1658)復謫至國子監助教。十八年(1661)丁繼母憂,奉詔在任守制。康熙二年(1663)服闕,仍補左都御史,次年遷刑部尚書,折獄至謹,為人所稱。五年(1666)改兵部,八年(1669)轉禮部,并于九年、十二年兩任會試主考,得士甚眾。十二年(1673)九月,被允準休致,未幾病逝,卒年五十九,謚端毅。乾隆三十四年(1769),詔奪其謚。
鼎孳有清才,在明即與文人學士廣泛交往,著名者便有吳偉業、錢謙益、冒襄、方以智、閻爾梅、萬壽祺、曹溶、余懷、紀映鐘、杜浚、龔賢、陶汝鼐、周亮工、李雯、曾燦、顧與治、鄧漢儀等一大批,另有王紫稼、柳敬亭等藝人。又因能保護文人學士,為民請命而享盛名,而且惜才愛士,對困厄貧寒名士常傾力相助。有“窮交則傾囊橐以恤之,知己則出氣力以授之”的名聲。吳偉業稱贊龔鼎孳為官“唯盡心於所事,庶援手乎斯民”。
鼎孳洽聞博學,詩文并工,在文人中聲望很高,時人把他與江南的錢謙益、吳偉業并稱為“江左三大家”。工書,善山水。詩畫皆得父孚肅之傳,畫山水,筆墨蒼郁沉厚;嘗書送魏環極詩卷,間作山水蒼郁沈厚。有一方閑印署:“臨川二十七”世孫。詩與吳偉業齊名。詩風多受杜甫影響,作詩情感深厚,于婉麗中亦多寓興亡之感,吳梅村說“其側怛真摯,見之篇什者,百世下讀之應為感動”。但其作品反映現實深度不夠,多為吟風弄月的宴飲應酬之作。早年詞作以“艷宗”為風尚,繼而“綺懺”,晚年成于“豪放”,以意象綿密、著意鍛煉、好用擬人、善于和韻為主要風貌,在清詞史上獨具特色,是清初詞壇的主持者之一。
著有《定山堂集》47卷,其中《詩集》43卷,《詩余》4卷。初刻于康熙四十二年(1673)。雍正時禁毀錢謙益文字,因書前有錢序,加之龔氏詩文內有礙語,全部板片入繳藩庫,世傳很少。光緒九年(1883),龔氏十四世孫龔考緒重為輯集付梓。
其祖父和父親都頗有文名。少年早慧,十二三歲時即能做八股文,亦擅長詩賦古文。崇禎五年(1632)進學,六年中舉,七年(1634)聯捷成進士時年僅十八歲。是年停館選,筮得湖廣蘄水(今湖北浠水)知縣。十四年(1641)秋,因鎮壓張獻忠起義有功,以“大計卓異”行取入京,翌年授兵科給事中。鼎孳以青年居言路,耿直無畏,嘗有“一月書凡十七上”的紀錄。在兵科十月,即有“大奸本乎大貪之疏,政本關系安危、已誤不容再誤之疏、糾論怙惡之疏……庇貪誤國”之疏等著名諫章,兩彈首輔周延儒、陳演,并阻延儒一黨的原大學士王應熊東山再起,直聲滿于朝垣,然十六年(1643)十月,因連參陳新甲、呂大器、陳演等權臣而忤旨,罪“冒昧無當”被系入獄,翌年二月方獲釋。三月,闖軍入城,鼎孳與小妾顧媚闔門投井,未死,為闖軍俘,受拷掠,旋受直指使之職,巡視北城。五月降清,以原官任,升吏科右給事中,復升禮科都給事中。順治二年(1645)九月以參審馮銓案開罪多爾袞,仍遷太常寺少卿。
三年(1646)六月丁父憂,請賜恤典,工科給事中孫垍齡嚴劾他“飲酒醉歌,俳優角逐……及聞父訃,而歌飲流連,依然如故,虧行滅倫,獨冀邀非分之典,夸耀鄉里,欲大肆其武斷把持之焰”疏上,部議降二級,遇恩詔免,復原官。此后五年,鼎孳里居守制。八年(1651)回京以原官供職,以文才敏捷得世祖“真才子”之褒獎。十年(1653),升吏部右侍郎,次年連遷戶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此為鼎孳入清后仕途上的第一個高峰。
十二年(1655)十月,龔鼎孳以對法司審理各案“往往倡為另議,若事系滿洲則同滿議,事涉漢人則多出兩議,曲引寬條……不思盡心報國”(《龔端毅公奏疏.明白回話疏》)被降八級調用,復以所薦順天巡撫顧仁貪污伏法再降三級。翌年四月,補上林蕃育署署丞,并奉命出使廣東。十五年(1658)復謫至國子監助教。十八年(1661)丁繼母憂,奉詔在任守制。康熙二年(1663)服闕,仍補左都御史,次年遷刑部尚書,折獄至謹,為人所稱。五年(1666)改兵部,八年(1669)轉禮部,并于九年、十二年兩任會試主考,得士甚眾。十二年(1673)九月,被允準休致,未幾病逝,卒年五十九,謚端毅。乾隆三十四年(1769),詔奪其謚。
鼎孳有清才,在明即與文人學士廣泛交往,著名者便有吳偉業、錢謙益、冒襄、方以智、閻爾梅、萬壽祺、曹溶、余懷、紀映鐘、杜浚、龔賢、陶汝鼐、周亮工、李雯、曾燦、顧與治、鄧漢儀等一大批,另有王紫稼、柳敬亭等藝人。又因能保護文人學士,為民請命而享盛名,而且惜才愛士,對困厄貧寒名士常傾力相助。有“窮交則傾囊橐以恤之,知己則出氣力以授之”的名聲。吳偉業稱贊龔鼎孳為官“唯盡心於所事,庶援手乎斯民”。
鼎孳洽聞博學,詩文并工,在文人中聲望很高,時人把他與江南的錢謙益、吳偉業并稱為“江左三大家”。工書,善山水。詩畫皆得父孚肅之傳,畫山水,筆墨蒼郁沉厚;嘗書送魏環極詩卷,間作山水蒼郁沈厚。有一方閑印署:“臨川二十七”世孫。詩與吳偉業齊名。詩風多受杜甫影響,作詩情感深厚,于婉麗中亦多寓興亡之感,吳梅村說“其側怛真摯,見之篇什者,百世下讀之應為感動”。但其作品反映現實深度不夠,多為吟風弄月的宴飲應酬之作。早年詞作以“艷宗”為風尚,繼而“綺懺”,晚年成于“豪放”,以意象綿密、著意鍛煉、好用擬人、善于和韻為主要風貌,在清詞史上獨具特色,是清初詞壇的主持者之一。
著有《定山堂集》47卷,其中《詩集》43卷,《詩余》4卷。初刻于康熙四十二年(1673)。雍正時禁毀錢謙益文字,因書前有錢序,加之龔氏詩文內有礙語,全部板片入繳藩庫,世傳很少。光緒九年(1883),龔氏十四世孫龔考緒重為輯集付梓。
上一篇: 郭麟 | 下一篇: 古公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