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1336~1374)明初著名詩人。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杰”。
元末曾隱居吳淞江畔的青丘,故自號青丘子。明初受詔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編修。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后,以教書治田自給。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梁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腰斬。
高啟著作,詩歌數量較多,初編有5集,2000余首;后自編為《缶鳴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叢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據此影印。高啟的詞編為《扣舷集》,文編為《鳧藻集》,另刊于世。《鳳臺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難》中,是現存唯一評論高啟在金陵的詩歌論文。
上一篇: 耿瑋 | 下一篇: 高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