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
佛山市高明區地處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翼。下轄一街三鎮,全區總面積960平方公里,人口約30萬。高明區東北隔西江與南海區、三水區相望,南與鶴山市相鄰,西南與新興市相連,西北與高要市接壤。荷城街道位于區境東部,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距佛山禪城區47公里,離廣州市區68公里,西上肇慶市區64公里,南下江門市區65公里,距香港101海里,距澳門74海里;2006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208億元,比2002年增長1.74倍,年均遞增28.5%;工業總產值565.3億元,年均遞增36.9%;農業總產值21.33億元,年均遞增4.5%;出口總值6.97億美元,年均遞20.9%。連年進入中國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百強縣(市)行列,綜合排名由2002年度的50位上升到2005年度的36 位。
歷史沿革
高明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設縣,縣治明城,至今已有五百余年歷史。1958年11月高明與鶴山兩縣合并,稱為高鶴縣,縣治鶴山沙坪,1981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恢復高明縣建制,縣城設于縣境東部西江之濱的荷城。1994年4月,國務院批準高明撤縣設市,2002年12月,撤銷高明市,設立高明區,歸佛山市管轄。高明文化歷史光輝燦爛,曾有過"文風甲郡"、"彥碩輩出"的美譽,涌現了大批歷史文化名人,如明代的"嶺南詩人"區大相,清代的版刻家、中國第一個華人牧師梁發,現代的象牙微雕刻大師馮公俠,武術家、外科專家夏漢雄,教育家、數學家何衍璇等。高明有優良的革命傳統,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高明人民在愛國主義革命先驅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三譚"的影響和帶領下,進行了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因而成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地形氣候
高明西、北部以低山、丘陵為主,東部和東北部為廣闊的沖積平原。境內東西兩端相距55公里,南北相距42公里。形成西、北面環山,西南向東北走向由高至低的狹長地形。南部楊和鎮的皂幕山是佛山市第一峰,主峰海拔805米,西北部更合鎮的老香山海拔699米。高明區屬亞熱帶氣候區,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而濕潤,無霜期長,受季風影響。2004年平均氣溫23.1oc ,降雨量1161毫米。
自然資源
高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農林牧副漁皆宜,素有"魚米之鄉"之美譽;境內水資源充足,滄江河及其15條支流橫貫全區東西,匯入流經本區的西江,飲用水水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種達14種,富含花崗巖、石灰石、鐵、錳、金、銀等,其中西江畔 的銀礦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大的獨立銀礦床,銀儲量規模達超大型;高明是珠三角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50%,2000年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稱號,2001年,區人民政府被授予"全國綠化先進集體";有豐富而獨特的旅游資源,處處藍天、碧水、綠地,在工廠林立的珠三角構筑了獨特的田園風光。其中更合 原始森林,荷城唐代龍窯遺址、靈龜塔,楊和西坑水庫、萬寶山莊、皂幕凌云是其主要景點。
江蘇省如皋市高明鎮
高明鎮地處如皋西部,與泰興市、靖江市毗鄰,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誕生之地。區域面積6657公頃,5.43萬人口,轄6個村民委員會、6個居民委員會。鎮區占地309公頃,鎮區人口6981人。2007年實現GDP3.7億元。江曲線建成通車,交通優勢進一步凸顯。全鎮高效農業發展迅速,形成2.7萬畝的高產桑園,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已具形成蠶桑、鑄造、服裝三大經濟板塊。順利通過江蘇省實施教育現代化工作先進鎮驗收。24個農民集中居住點全面啟動。獲市“村級體育健身工程建設先進鄉鎮”和“南通市社會治安安全鎮”榮譽稱號。
鎮黨委、政府在認真貫徹十七精神的基礎上,堅持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中心不動搖,緊緊依靠高明蠶桑優勢,完善優化產業結構,延長蠶業產業鏈,依托省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高明蠶業合作社, 發揮金橋作用, 致富高明百姓, 依托我鎮蠶業龍頭企業------富民繭絲公司和順達制絲公司,積極推進“公司+合作社+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做到經營規模化、技術標準化、運作市場化,使蠶業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重頭戲,不斷把該鎮建設成既有3萬畝桑園優質繭原料生產基地,又有潔凈幽雅投資環境的新型高效農業示范鎮。全鎮現有桑園面積2.7萬畝,其中千畝連片豐產桑園4塊,500畝以上的8塊,2007年發種7.8萬張,產繭7.2萬擔,產值1.18億元,人平蠶繭收入2350元,畝產5000元以上面積占比92.5%,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表彰為2007年度 “高效農業規模化先行鄉鎮”。
佛山市高明區地處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翼。下轄一街三鎮,全區總面積960平方公里,人口約30萬。高明區東北隔西江與南海區、三水區相望,南與鶴山市相鄰,西南與新興市相連,西北與高要市接壤。荷城街道位于區境東部,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距佛山禪城區47公里,離廣州市區68公里,西上肇慶市區64公里,南下江門市區65公里,距香港101海里,距澳門74海里;2006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208億元,比2002年增長1.74倍,年均遞增28.5%;工業總產值565.3億元,年均遞增36.9%;農業總產值21.33億元,年均遞增4.5%;出口總值6.97億美元,年均遞20.9%。連年進入中國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百強縣(市)行列,綜合排名由2002年度的50位上升到2005年度的36 位。
歷史沿革
高明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設縣,縣治明城,至今已有五百余年歷史。1958年11月高明與鶴山兩縣合并,稱為高鶴縣,縣治鶴山沙坪,1981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恢復高明縣建制,縣城設于縣境東部西江之濱的荷城。1994年4月,國務院批準高明撤縣設市,2002年12月,撤銷高明市,設立高明區,歸佛山市管轄。高明文化歷史光輝燦爛,曾有過"文風甲郡"、"彥碩輩出"的美譽,涌現了大批歷史文化名人,如明代的"嶺南詩人"區大相,清代的版刻家、中國第一個華人牧師梁發,現代的象牙微雕刻大師馮公俠,武術家、外科專家夏漢雄,教育家、數學家何衍璇等。高明有優良的革命傳統,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高明人民在愛國主義革命先驅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三譚"的影響和帶領下,進行了可歌可泣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因而成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地形氣候
高明西、北部以低山、丘陵為主,東部和東北部為廣闊的沖積平原。境內東西兩端相距55公里,南北相距42公里。形成西、北面環山,西南向東北走向由高至低的狹長地形。南部楊和鎮的皂幕山是佛山市第一峰,主峰海拔805米,西北部更合鎮的老香山海拔699米。高明區屬亞熱帶氣候區,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而濕潤,無霜期長,受季風影響。2004年平均氣溫23.1oc ,降雨量1161毫米。
自然資源
高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農林牧副漁皆宜,素有"魚米之鄉"之美譽;境內水資源充足,滄江河及其15條支流橫貫全區東西,匯入流經本區的西江,飲用水水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種達14種,富含花崗巖、石灰石、鐵、錳、金、銀等,其中西江畔 的銀礦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大的獨立銀礦床,銀儲量規模達超大型;高明是珠三角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50%,2000年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稱號,2001年,區人民政府被授予"全國綠化先進集體";有豐富而獨特的旅游資源,處處藍天、碧水、綠地,在工廠林立的珠三角構筑了獨特的田園風光。其中更合 原始森林,荷城唐代龍窯遺址、靈龜塔,楊和西坑水庫、萬寶山莊、皂幕凌云是其主要景點。
江蘇省如皋市高明鎮
高明鎮地處如皋西部,與泰興市、靖江市毗鄰,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誕生之地。區域面積6657公頃,5.43萬人口,轄6個村民委員會、6個居民委員會。鎮區占地309公頃,鎮區人口6981人。2007年實現GDP3.7億元。江曲線建成通車,交通優勢進一步凸顯。全鎮高效農業發展迅速,形成2.7萬畝的高產桑園,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已具形成蠶桑、鑄造、服裝三大經濟板塊。順利通過江蘇省實施教育現代化工作先進鎮驗收。24個農民集中居住點全面啟動。獲市“村級體育健身工程建設先進鄉鎮”和“南通市社會治安安全鎮”榮譽稱號。
鎮黨委、政府在認真貫徹十七精神的基礎上,堅持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中心不動搖,緊緊依靠高明蠶桑優勢,完善優化產業結構,延長蠶業產業鏈,依托省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高明蠶業合作社, 發揮金橋作用, 致富高明百姓, 依托我鎮蠶業龍頭企業------富民繭絲公司和順達制絲公司,積極推進“公司+合作社+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做到經營規模化、技術標準化、運作市場化,使蠶業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重頭戲,不斷把該鎮建設成既有3萬畝桑園優質繭原料生產基地,又有潔凈幽雅投資環境的新型高效農業示范鎮。全鎮現有桑園面積2.7萬畝,其中千畝連片豐產桑園4塊,500畝以上的8塊,2007年發種7.8萬張,產繭7.2萬擔,產值1.18億元,人平蠶繭收入2350元,畝產5000元以上面積占比92.5%,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表彰為2007年度 “高效農業規模化先行鄉鎮”。
上一篇: 龔自珍 | 下一篇: 高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