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時行,祖籍浙江諸暨(諸暨紫巖鄉祝家塢人),生于恭州(今重慶)。字當可,號縉云,壁山(今四川璧山)人。為北宋狀元。因力主抗金被貶后,來重慶結廬授課。被尊為“巴渝第一狀元”。 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進士,南宋建炎中調奉節尉,紹興中調江原縣丞,知眉州丹棱縣。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以才行受川陜巡撫推薦,擢左奉議郎,任丹梭縣知縣。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以政優召對,因反對和議,但未被采納,出知萬州。十一年,又因不附秦檜免官,遂居縉云山中,授徒講學。檜死,二十七年起知蓬州,二十九年,知黎州。后知彭州。高宗紹興三十一年,金人背盟,馮時行被高宗再次召見。擢右朝請大夫,提點成都府刑獄,經劃邊事,卓有功績。孝宗隆興元年,病故任所。馮鄉居時,讀書于縉云寺,自號“縉云子”,有著作《縉云文集》四十五卷,今存四卷。(《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一○、一四二、一七六、一八二、一九二)。
有《縉云集》四十三卷(《宋史·藝文志》),已散佚,明嘉靖中李璽刊為《縉云先生文集》四卷,卷一至三為詩。事見《縉云先生文集》附錄宋蹇駒《古城馮侯廟碑》,《宋史翼》卷一○有傳。
馮時行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縉云文集》為底本,校以清趙氏小山堂抄本(簡稱小山堂本,藏北京圖書館)。另從《永樂大典》等書輯得之集外詩,編為卷四。
有《縉云集》四十三卷(《宋史·藝文志》),已散佚,明嘉靖中李璽刊為《縉云先生文集》四卷,卷一至三為詩。事見《縉云先生文集》附錄宋蹇駒《古城馮侯廟碑》,《宋史翼》卷一○有傳。
馮時行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縉云文集》為底本,校以清趙氏小山堂抄本(簡稱小山堂本,藏北京圖書館)。另從《永樂大典》等書輯得之集外詩,編為卷四。
上一篇: 范夢龍 | 下一篇: 范端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