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机,狠狠捏着两个奶头折磨,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詩詞>>杜光庭

杜光庭

  杜光庭(公元850~933),字賓圣,號東瀛子。他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集大成者,是“學海千尋,辭林萬葉,扶宗立教,天下第一”(《道藏》第32冊8頁)的道門領袖。唐僖宗李儇和前蜀王建兩位帝王視杜光庭為帝佐國師,并將他類比軒轅黃帝之師“廣成子”,進其號為“廣成先生”。他是著名的文學家。在《全唐詩》中有詩一卷,特別是他的傳奇小說《虬髯客傳》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曾得到魯迅先生的高度肯定。當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考證認為,他及其《虬髯客傳》是中國“武俠小說”的鼻祖;他還是醫學家、書法家。他所著的脈學著作《玉函經》、《了證歌》等都很受歷世醫家推崇,對我國中醫脈學的發展和普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宣和書譜·卷五》說:杜光庭“喜自錄所為詩文,而字皆楷書,人爭得之……雖不可以擬羲(王羲之)、獻(王獻之),而邁往絕人,亦非世俗所能到也”,可見其楷書之精。他還擅長武術技擊,四川青城武術中的仙鶴拳、白鶴單刀、六合雙刀,為杜光庭等所初創并留傳至今。

  縉云是杜光庭的故鄉。但由于他在我國歷史文化中的地位很高,加上他雖著述甚豐,從不寫自己,所以在歷史上和當前的一些文章中,對杜光庭的鄉貫存在著一些誤說,很有必要予以甄別和澄清。

  一

  最早使杜光庭鄉貫引起歧義的可能就是北宋時的張唐英。他在《蜀梼杌·卷上》說:杜光庭“京兆杜陵人,寓居處州……”。因為歷史上杜姓分成京兆、襄陽、濮陽、漢陽、南陽等郡,所以張唐英原話的本意是說:杜光庭之“杜氏”宗祖、郡望是京兆杜陵。漢宣帝時,將京兆東南的杜氏集中地封為杜縣,后改杜陵。京兆杜陵杜族是杜姓的大宗,特別是唐代京兆杜陵的杜氏,官聲顯赫,名望很高。古人崇郡望、重門第,所以京兆杜陵成了杜姓最為尊貴的郡望,源于京兆杜陵的杜氏在當時也因顯揚的郡望而成為自己的榮耀。因此,盡管杜光庭祖上已遷居處州縉云,但為了顯示杜光庭之“杜氏”族源的尊貴,張唐英還是首先把他說成是“京兆杜陵人”,然后寫明他的貫居地——“寓居處州”。其,“寓居”地就是杜光庭的實際鄉貫,歷代府(州)、縣志書的內容可以說明。歷代府(州)、縣志書內容中,都列有“流寓”一節,“流寓”的本意是轉徙。地方志“流寓”所記錄的就是那些較有名望的人物或氏族轉徙、遷居本地或曾到本地、并留下遺跡的情況。所以,“寓居”地就是杜光庭出生、成長的地方,也就是人們習慣上說的“故鄉”。

  到了北宋陶岳在著《五代史補》時,對張唐英的上述說法斷章取義,僅用“京兆杜陵人”的意思,又因“杜陵”系“長安”三輔之一,進而又主觀推斷地把杜光庭誤為“長安人”。

  另有臨海的陳耆卿,在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寫臺州之疆域志——《赤城志》時,也故意把杜光庭寫成“天臺人,或曰括蒼人”。作為南宋學者型官員的陳耆卿明明知道杜光庭不是“天臺人”,為什么又把杜光庭說成是“天臺人”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因杜光庭是一個名人,把他寫為“天臺人”是為了借名人之光,彰顯本地的歷史文化底蘊。《赤城志》是一部臺州的地方志,盡可能把更多的名人寫為本地人,也是歷來地方志撰寫者一個潛在的欲望;二是杜光庭年輕時曾棄儒入天臺山學道;三是想打一個“擦邊球”。因為他在說杜光庭是“天臺人”后,又補上一句“或曰括蒼人”,似乎“天臺人”與“括蒼人”不存在矛盾。這是因為他十分了解天臺縣始置時稱始平(又稱南始),后改始豐,縣名幾度換用后,于“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平陳,并始豐入臨海縣,屬括州(即處州)”(《天臺縣志》),可見天臺縣域曾為括州(處州)所轄。陳耆卿想依此而借杜光庭的名人之光,其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可杜光庭是“天臺人”一說,卻著實難以使人認同。

  針對北宋以來關于杜光庭鄉貫的不同說法,清內閣大學士、四庫館副總裁董浩(1740~1818)等人在奉詔編纂《全唐文》時,對杜光庭的鄉貫進行了全面綜合考證后,比較肯定地說:“光庭,字賓圣,縉云人”,接著另加了一句:“一曰長安人”。清吳任臣撰寫的《十國春秋》以及以后的典籍也多沿用此說。

  二

  各個時期、各個地方的地方史志一般是當地人記錄當地歷史、地理、風俗、人物、物產、文化等情況的典籍,具有較強的可靠性。而歷代的《縉云縣志》都記載杜光庭是縉云人。也許是現存的縉云縣志中最早的——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縉云縣志·人物·仙釋》就載:

  “杜光庭,邑人。唐咸通中與鄭云叟賦萬言不中,遂入天臺山學道。應制為道門領袖。僖宗(時)從幸于興元,后隱于青城山。蜀王建封為廣成先生,年八十五而逝,時人以為尸解。有文集百卷。”

  這里很值得一提的是,被尊為中國偉大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魯迅先生在《古籍序跋集》中非常肯定地寫道:“杜光庭,字賓圣,處州縉云人。”另外,現代杜光庭研究專家王瑛先生也在《杜光庭事跡考辯》一文中指出:“史籍記載杜光庭為括蒼人或縉云人兩種說法均屬正確,區別只是前者是指大的處州府,后者是確切的縉云縣。”

  三

  杜光庭的鄉貫在現代的研究中基本上統一于“處州縉云”一說,但2005年12月,四川巴蜀書社出版了華東師大古籍研究所羅爭鳴博士撰的《杜光庭道教小說研究》中卻提出了一個理由很不充分的說法。羅博士在書中提出:

  (一)“查上海圖書館《浣溪杜氏宗譜》〔縉云〕兩種、《杜氏宗譜》〔縉云〕,其始遷祖最早為北宋人,不見光庭的有關記載”。

  (二)縉云縣方志辦原主任金兆法編撰的《縉云姓氏志》(1999年方志出版社出版)載:“唐代縉云已有杜氏,著名道士杜光庭……。但縣內川集、三里、浣溪諸杜……以京兆為郡望,系宋相杜衍之后”。

  羅博士因而得出“由此看來,杜光庭一族并沒有根于縉云。所以認定杜光庭籍貫為處州縉云,或許還有疑似之間”的錯誤結論。

  說其是錯誤結論,理由之一是上述譜、志說當今縉云杜氏是北宋遷入是對的,但這不能斷定北宋之前,縉云沒有杜姓氏族居住。因為古代由于戰爭、自然災害、出仕等情況都會引起氏族的遷移或興衰。另外,有過硬的證據可以說明,唐朝時縉云是有杜姓氏族居住的。唐朝是從公元608年開始到907年滅亡,而五代則從907年開始,至960年統一于宋。我們隨機選取早于五代遷入縉云的謝、潘兩族古宗譜查檢:

  據《五云謝氏宗譜》載,五云(謝山)謝氏于南朝劉宋年間入縉定居,唐、宋時的謝賢(902~970)、謝縞(944~1006)父子均娶本邑杜氏為妻。《箬川(今大洋鎮后村)潘氏宗譜》載,潘氏于唐武周年間遷縉后的第二世——泉州太守潘夢之次子潘佐(881~969),字經國,住箬川,娶妻杜氏(879~961),生二子,元、昌;潘佐弟弟潘鼎的長子潘奎(939~1017),字子星,住箬川,娶妻杜氏(942~1022),生子二,褕、顯,后遷居杜橋(今屬五云鎮),為杜橋派。

  以上縉云謝、潘古宗譜明確記載,唐、五代時就有多人娶杜姓人氏為妻,足可斷定,在北宋之前的唐朝和五代時,縉云絕對是有杜姓族群居住的,只不過是當時所居住的那些杜姓族群,不知是遷徙外地或是其它什么原因,在縉云消失了而已。

  說其是錯誤結論,理由之二是封建氏族規定,凡出家入道者,都是不能寫入宗譜的,這是常理。誰又見過古代有哪一部古宗譜記載過本姓人氏的“方外”人物呢?所以絕不能拿縉云杜氏宗譜有沒有記載杜光庭,作為判定杜光庭這個“方外之士”的鄉貫是不是縉云的依據。

  四

  綜上所述,古今書籍所記載杜光庭的故鄉、鄉貫雖有不同表述,除“天臺人”前文已作排除外,主要可歸納為兩類:一是浙江的縉云、括蒼、處州;二是陜西的“京兆杜陵”、長安。

  長安即今之西安,杜陵在今西安市東南,是唐時京畿三輔之一,所以京兆杜陵與長安可以認為是同一地域的不同表述。

  而據有關典籍記載和分析,縉云、括蒼、處州也是縉云同一地域的不同表述。《括蒼匯記》載:括蒼縣置于隋開皇九年(589),隸屬于處州,現縉云縣的西南半縣當時是括蒼縣的一部分(東北半縣屬東陽郡永康縣)。唐萬歲登封元年(696),分括州括蒼縣東北界及婺州永康縣南界置縉云縣。唐天寶元年(742)至乾元元年(758)縉云屬之的括州曾改名縉云郡,后復為括州。唐大歷十四年(779)改括州為處州(《舊唐書·地理志》、《縉云縣志》)。縉云建縣以后曾是括州、縉云郡、處州的屬縣,縉云西南半縣是在括蒼縣改為麗水縣前的大括蒼縣劃入。所以,所謂的括蒼、處州指的都是縉云縣而已。

  浙江縉云與陜西長安,一南一北,相距千里。杜光庭故鄉、鄉貫到底是南方的浙江,還是北方的陜西,這在杜光庭的一首詩中已經有答案。杜光庭的《題鴻都觀》(見《全唐詩》卷854)詩曰:

  亡吳霸越功已全,深隱云林始學仙。

  鸞鶴自飄三蜀地,波濤猶憶五湖船。

  雙溪夜月明寒玉,眾嶺秋空斂翠煙。

  也有扁舟歸去興,故鄉東望思悠悠。

  詩句表達了他離開故鄉,伴駕入蜀,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思念久別的故鄉之心情。從“扁舟歸去”分析,其故鄉應該是可以用“扁舟”順長江而下“歸去”、而且舟楫方便的江南,而絕非必須翻越“難于上青天”的蜀道方可到達的長安;從“故鄉東望”分析,其故鄉肯定是在成都“東望”的浙江,而絕非偏北的長安。

  至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認為,杜光庭具體出生地、鄉貫是縉云。具體說,就是在原括蒼縣劃為縉云的——現縉云西南部那些地域。

  五

  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編輯出版了一套共200部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其傳主是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數千年中各個領域、各個學科的4000多位歷史杰出人物中遴選出來的270位最具代表性的偉大人物,杜光庭入選其中,并單獨立傳(有的為合傳)。《杜光庭評傳》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孫亦平女士承著,南京大學出版社于2005年3月出版發行。

  再是浙江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在精心準備基礎上,啟動了該院最大的科研項目——“‘浙江省文化名人傳記’系列叢書”的編纂。全方位精心選取古今最具代表性的浙江籍杰出名人100位。其中數千年的古代只選50位,二十世紀選50位。在古代的50位名人中,縉云的杜光庭占有一席之地。《道門領袖杜光庭傳》由浙江理工大學副教授蔡唐根承著,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3月出版發行。

  杜光庭越來越引起中外學者的重視和研究。目前已知的專著,除上述提及的《杜光庭評傳》、《道門領袖杜光庭傳》、《杜光庭道教小說研究》三部外,韓國的金兌勇先生(北京大學博士)撰寫的《杜光庭<道德真經廣圣義>的道教哲學研究》,也于2005年12月由四川巴蜀書社出版發行。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杜光庭是縉云、是麗水、是浙江、也是中國最著名的歷史文化名人之一,是一位非常值得家鄉人民重視、研究和開發的杰出人物。

  金庸稱杜光庭為中國武俠小說鼻祖!

上一篇: 淡然 下一篇: 段穀

網友關注

詩詞搜索

古詩詞大家

詩仙 詩圣 詩王 詩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賀
帝王也風騷
毛澤東李世民武則天 劉邦劉徹 乾隆
詩骨 詩杰 詩狂 詩家天子
陳子昂 王勃 賀知章 王昌齡
詩佛 詩囚 詩奴 詩豪
王維 孟郊 賈島 劉禹錫
詞妖
李清照李義辛棄疾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 馬致遠 鄭光祖 白樸
唐宋八大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
小李杜
李商隱杜牧
初唐四杰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禎卿
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解縉楊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交口县| 诸城市| 济源市| 安顺市| 海晏县| 闽侯县| 宝坻区| 长顺县| 镇安县| 图木舒克市| 隆安县| 营山县| 马关县| 泸西县| 潮安县| 名山县| 合阳县| 留坝县| 大同县| 鹤壁市| 武城县| 鄄城县| 广饶县| 马鞍山市| 常熟市| 上犹县| 阳山县| 汝南县| 永嘉县| 北辰区| 遂宁市| 安阳市| 迁安市| 清苑县| 娱乐| 桂林市| 万盛区| 遂溪县| 长乐市| 广南县| 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