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庭(850——933)
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學者。字圣賓(又作賓圣),號東瀛子。處州縉云(今屬浙江)人。少習儒學,博通經、子。唐咸通(860一874年)年間應九經(儒家的九種經典)試,不中,感慨古今浮沉,于是入天臺山學道。唐僖宗聞其名聲,召入宮廷,賜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為內供奉。中和元年(881年),隨僖宗入蜀,見唐祚衰微,便留蜀不返。王建建立前蜀,任為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上柱國蔡國公,賜號“廣成先生”。王衍繼位后,親在苑中受道箓,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晚年在青城山白云溪潛心修道,相傳85歲時逝世。杜光庭對道教教義、齋醮科范、修道方術等多方面作了研究和整理,對后世道教影響很大。他對《老子道德經》的研究頗有成就,將以前注解詮釋《道德經》的六十余家進行比較考察,概括意旨,分為“五道”、“五宗”,對“重玄之道”尤其推重。他調和儒、道二家的思想,認為老子的思想主旨,,“非謂絕仁、義、圣、智,在乎抑澆詐聰明,將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見素抱樸,泯和于太和,體道復元,自臻于忠孝”,把孔孟之道統一于老君之道。他推崇唐玄宗的《御注道德經》,發揮其玄旨,撰成《道德真經廣圣義》五十卷,“內則修身”,“外以理國”,囊括無遺。又主張“仙道非一”,不拘一途,有利于道教的傳播和發展。其著作還有《廣成集》、《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道門科范大全集》、《墉城集仙錄》等二十余種。
唐末五代間醫家。字圣賓,號東瀛子、廣成先生。道士,托蒼(今浙江麗水)人。早年習儒,屢試不第,遂入天臺山為道士。兼通醫理,嘗著《玉函經》(一名《廣成先生玉函經》)。書后有崔嘉彥之《注廣成先生玉函經》及黎民壽《廣成先生玉函經解》。此書乃脈學專著。另為《了證歌》,一說系他人偽托。已佚。
杜光庭寫過兩首著名的寶塔詩《紀道德》和《懷古今》,堪稱代表作。
《紀道德》
道,德。
清虛,玄默。
生帝先,為圣則。
聽之不聞,摶之不得。
至德本無為,人中多自惑。
在洗心而息慮,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鑄於乾坤品物,信充仞乎東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以心體之者為四海之主,以身彎之者為萬夫之特。
有皓齒青娥者為伐命之斧,蘊奇謀廣智者為盜國之賊。
曾未若軒後順風兮清靜自化,曾未若皋陶邁種兮溫恭允塞。
故可以越圓清方濁兮不始不終,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國。
豈不聞乎天地於道德也無以清寧,豈不聞乎道德於天地也有逾繩墨。
語不云乎仲尼有言朝聞道夕死可矣,所以垂萬古歷百王不敢離之於頃刻。
《懷古今》
古,今。
感事,傷心。
驚得喪,嘆浮沈。
風驅寒暑,川注光陰。
始炫朱顏麗,俄悲白發侵。
嗟四豪之不返,痛七貴以難尋。
夸父興懷于落照,田文起怨于鳴琴。
雁足凄涼兮傳恨緒,鳳臺寂寞兮有遺音。
朔漠幽囚兮天長地久,瀟湘隔別兮水闊煙深。
誰能絕圣韜賢餐芝餌術,誰能含光遁世煉石燒金。
君不見屈大夫紉蘭而發諫,君不見賈太傅忌鵩而愁吟。
君不見四皓避秦峨峨戀商嶺,君不見二疏辭漢飄飄歸故林。
胡為乎冒進貪名踐危途與傾轍,胡為乎怙權恃寵顧華飾與雕簪。
吾所以思抗跡忘機用虛無為師范,吾所以思去奢滅欲保道德為規箴。
上一篇: 淡然 | 下一篇: 段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