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后期,魯國公室的大權已被季孫、叔孫、孟孫三貴族所控制,三家各立一軍。杜泄就是在魯昭公時期(公元前541—前510年)被叔孫豹聘為家臣的,時年約20多歲。魯定公時期(公元前 509—前495年),季平子的勢力已強于叔孫、孟孫兩家,獨掌了大權。不巧,叔孫豹在這時病逝,季平子下令,不準以卿士身份安葬。杜泄等家臣怒,認為三家均為卿士,欺人太甚。他們不僅以卿士禮儀安葬叔孫豹,而且還以周王賞賜的寶器輅車隨葬。季平子聞報,大怒,想要盡捕殺叔孫豹的家臣,杜泄懼,攜家人偷跑出魯國,去郢(今湖北江陵市)投靠楚昭王 (公元前515—前489年),以避殺身滅門之禍,因而得到楚國的保護。
2.杜赫由郢遷南陽
杜泄一家遷居郢后,楚惠王(公元前488—前432年)任他為朝官,其子杜綽就生于惠王時期。他去世后,至楚聲王時期(公元前407—前402年),任杜綽為大夫,其子杜段就生于聲王時。楚悼王時期(公元前401—前381年),杜段成為以才學著名的青年。楚肅王時期(公元前380—前370年),杜段30余歲,另有弟杜摯,西人秦。楚宣王時期(公元前369—前340年),杜綽去世,杜段襲父職任楚大夫。時其弟杜摯被秦孝公 (公前361—前337年)任為朝臣,在商鞅變法中持反對態度。至楚懷王末年(公元前299年),杜段一直任楚大夫。
楚頃襄王時期(公元前298—前263年),杜段去世,其子杜赫以文武雙全、善于指揮軍事聞名。他因叔父杜摯曾任秦國大臣,對秦國的不斷強大十分向往,于是便投靠了秦昭襄王 (公元前306—前251年)。他因在昭襄王的統一戰爭中屢建奇功,被拜為大將軍,封于南陽衍邑(今河南南陽市),于是稱“杜衍”。杜赫有子數人,知名的有杜秉等。秦莊襄王時期(公元前249—前246年),杜赫去世,其子杜秉被任為官吏。
遷居秦都咸陽(今屬陜西)的杜摯,子孫名字失載。傳至西漢初時有杜樨,從咸陽遷居霸陵(今西安市灞橋區毛西鄉毛西村),與其子杜蒼均隱居讀書,不做官。蒼的兒子杜信,是民間醫生。信有子杜勛,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以軍校隨陳湯的大軍出征匈奴,立有戰功。他的堂弟杜季雅,在漢成帝時期(公元前32—前7年)是位俠客。
附:杜摯世系示意簡表
杜泄(由魯遷楚)——杜綽——杜段、杜摯(由楚遷咸陽)——杜赫 (段之子)——杜(禾犀)——杜(敝蟲)(摯的后裔)——杜蒼——杜信——杜勛、杜季雅
3.中原杜姓遷茂陵
中原(今河南)的杜姓人是戰國末期或秦朝,由秦都咸陽遷入的,漢武帝時期又相繼西遷于國都長安的近郊。
(1)繁陽杜姓人遷居茂陵
杜赫少弟約于秦惠公時,未隨兄長人秦,而是遷居魏地繁陽(今河南內黃縣東北)。傳至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1—前87年),以豪族被遷于茂陵(今陜西興平市北)。西漢末年有杜鄴,父親早逝,隨母親居住于杜陵外祖父張敞家。舅父張吉教杜鄴讀書,博學多才。杜鄴與杜欽(杜周之孫)均以才學聞名,又字同為“子夏”,時人為相區別,稱杜鄴為“大冠子夏”,稱杜欽為“小冠子夏”。漢哀帝即位(公元前6年)后,杜鄴任御史大夫,出任涼州(治所在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刺史。杜姓人有的避漢末之亂,便遷到了涼州。
杜鄴之子杜林,字沉靜,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跟隨表叔張竦讀書,博通經史。王莽建立新朝后,他任扶風(治所在今陜西興平)郡吏。更始年間農民軍攻克長安殺王莽后,杜林和弟杜成避難于河西(治所在今甘肅武威),茂陵的杜姓人有的便移居于此。漢光武帝時期(公元25—57年),杜林勸割據河西的同郡人隗囂歸順東漢,不聽。后來,杜林以送弟杜成靈柩回故鄉為由,辭別隗囂東返。安葬弟弟于茂陵后,他赴洛陽朝拜陛下,漢光武帝召見后,稱贊不做隗囂封官的杜林,賞賜御衣、車馬,任命為光祿卿。皇太子劉強在生母郭皇后(名圣通)被廢后,主動讓位于封立的陰皇后(名麗華)長子劉莊,得到父皇光武帝歡心,被封為東海王(王城在今山東郯城縣北),拜杜林為王之師。他教導和輔佐東海王治國有功,被召回洛陽任少府卿。建武二十二年(46年),漢光武帝又拜杜林為大司空,成為“三公”之一的高官。次年,杜林病重,漢光武帝親幸其府探望,并賜寶器予以隆重安葬。其子杜喬,官至丹水長(今陜西商縣)。
(2)南陽衍邑杜周遷居茂陵
《新唐書·宰相世系二·上》說:杜赫的兒子較多,有一子叫杜秉,任秦朝上黨郡(今山西長治市)太守。昭襄王時封于南陽衍邑的杜赫后裔,在秦朝末年的有杜得臣、杜秉。杜得臣隨沛公劉邦起兵反秦,征戰有功,被任為中郎將。漢高祖定都長安(今西安市未央區)后,封杜得臣為棘陽侯,家居南陽(今屬河南省),漢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病逝,子孫失載。杜秉有子杜札,漢文帝至漢景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任南陽太守。杜札有子杜周,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1—前87年),以“豪族”被遷于茂陵(今陜西興平市北)。
《漢書·杜周傳》記載:“杜周,南陽杜衍人也。”他自幼生長在太守家,受到父親杜札的良好教育,知書達禮,尤其熟悉刑律和法令。父親去世后,執法嚴厲的義縱任南陽郡太守,聘杜周為府吏,頗有才干,得到義縱賞識。之后,義縱向廷尉張湯推薦杜周之才,被召人長安任廷尉府吏,其家也由杜衍遷居茂陵(今陜西興平市)。
邊疆的少數民族首領反叛,攻城略地,搶奪財產和人口,漢武帝大怒,斥邊將和官府鎮壓不力。廷尉張湯派杜周出使邊疆,查辦此事。他赴任后,以法嚴懲不全力鎮壓叛亂的官吏和軍將,斬首示眾,將吏懼而死戰,擊敗少數民族首領,維護了邊境的安全,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漢武帝的表彰,升任御史中丞。張湯去世后,漢武帝拜杜周為廷尉,深得信任。他執法嚴酷,網羅罪名,興大獄,將二千石俸祿以上的官員相繼處死百余人,郡國獄中的犯人多達十余萬,引起朝野憤怒,時人稱其為“酷吏”。漢武帝為平民憤,不得不表面上治罪于杜周,罷免其廷尉職。但不久,漢武帝又任命杜周為執金吾,·并將大臣桑弘羊和衛皇后的“巫蠱”(以木刻武帝像,咒其早死,系奸人誣告)案交其查辦。杜周為討武帝歡心,處死被誣告的理財大臣桑弘羊、皇后衛子夫,株連殺死數百人,又逼皇太子自殺于今河南靈寶,朝野人聞“杜周”二字就不寒而栗。年邁昏庸的漢武帝明知皇后、’太子是含冤而死,卻還下詔說杜周是“盡力而無私心”,加官為御史大夫,又賞賜財寶,致使其“家資累巨萬”。不久,漢武帝又封杜周的長子延壽、二子延考為官。漢昭帝時期(公元前86—前74年),杜周病逝,賜葬于平陵(今興平市北)。其長子、二子居住在茂陵,去世后亦葬于平陵父親杜周墓旁,子孫失載。至東漢初,他們的后裔有杜保,被漢光武帝任命為越騎校尉,豪俠仗義,愛打抱不平,后為仇家所害。他的后代傳至東漢末時有杜廩,官至中郎將。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他隨涼州將軍馬騰攻董卓部將李催,兵敗后被殺于槐里 (今陜西興平市)。
附:茂陵杜赫后裔世系表
杜鄴(赫后裔)——杜林——林喬
杜得臣、杜秉(赫后裔,居衍邑)—杜札(秉之子)——杜周(札之子,遷居茂陵)——杜延壽、杜延考(周之子,居茂陵)、杜延年(遷居杜陵)——延壽或延考后裔杜保——杜保后裔杜廩
(3)杜延年遷居杜陵
杜周的小兒子延年,博通經史,明律令,但性格和為人與其父、兩位兄長不同,斷案公允,執法嚴明,不濫殺無辜,受到朝野稱贊,累遷官為御史大夫,封為建平侯,遷居漢宣帝的杜陵邑(宣帝的杜陵在今陜西長安縣曲江鄉三兆村南,杜陵邑在今長安縣樊川的杜曲鎮)。從此,杜曲成為杜姓宗族的大本營。
杜延年有6個兒子:長子杜緩,在漢宣帝本始年間(公元前73—前50年)任校尉,跟隨中郎將趙充國擊匈奴,出生入死血戰,立下大功,升任諫議大夫。之后,他又出任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南)都尉,北征防御匈奴有功,又升任雁門郡(治所在今山西右玉縣南)太守。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漢宣帝召他回長安,任太常,封建平侯。漢元帝初元年間 (公元前48—前44年)后,經濟衰退,西羌反叛,杜緩捐資數百萬錢支援軍隊,受到朝野稱贊。漢成帝時期(公元前32—前8年),杜緩病逝;二子杜繼、三子杜他,均任朝官或地方官;四子杜欽,字子夏,以才學聞名于京師長安,一目盲,不做官。漢成帝即位(公元前32年)后,大將軍王鳳聘他為武庫令,不斷上書勸成帝勤政治國,成帝接受勸告。不久,他以眼疾辭官。王鳳慕其才,又聘其為大將軍府吏,對杜欽言聽計從,十分尊重。王鳳去世后,他辭官漫游天下名山大川,作賦授徒,名聲大振;五子杜緒任地方官,六子杜熊,官至郡太守。從此,又形成六家杜姓人。
杜緩之子杜業,官至太常,剛直不阿,痛恨宦官、外戚專權,被罷官。漢成帝即位(公元前32年)后,復拜杜業為太常,后病逝;杜熊之子少卿,官至荊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刺史,任職數十年,杜姓人遂慕名遷居荊州郡所,東漢時去世。
杜少卿有子杜穰,字子饒,東漢時任諫議大夫。
穰之子杜敦,字仲信,東漢時任西河郡(治所在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境,后移于今山西離石縣)太守,政績優異,杜姓人就有移人者,匈奴亦有的慕名改姓杜。次子杜篤,文學家;杜業之孫杜操,字伯度。
杜敦有子杜邦,字召伯,東漢時任中散大夫;杜篤有子杜碩,為大商人。
杜邦有三個兒子:長子杜賓、二子杜宏、少子杜繁。
杜賓有兩個兒子:杜翕、杜崇。
杜翕有子杜契,字廣平,三國時期任吳國謀士,后專心學道教,隱居于蜀(今四川),家人亦居蜀;杜崇有子杜畿。杜畿有三個兒子:杜恕、杜理及杜寬。
附:杜陵延年世系示意表
杜周—杜延年—杜緩、杜繼、杜他、杜欽、杜緒、杜熊一緩之子杜業、熊之子杜少卿—少卿之子杜穰—穰之子杜敦、杜篤、業之孫杜操一敦之子杜邦、篤之子杜碩一邦之子杜賓、杜宏、杜繁—賓之子杜翕、杜崇—翕之子杜契、崇之子杜畿一畿之子杜恕、杜理、杜寬
臺灣地區的杜姓
明神宗萬歷年間(1573—1619年),福建、廣東等地的杜姓人開始向臺灣謀生。明思宗崇禎年間(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臺灣。之后,杜姓人便有進入臺灣謀生的,至清代始有記載。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在臺灣苗栗縣墾耕的移民中就有杜姓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福建的杜瑞莪、杜鸞成等攜家人遷入臺北縣淡水鎮深奧里墾耕謀生。清嘉慶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攜家人進入臺灣淡水鎮硬石里進行墾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從大陸移居臺灣。杜姓人多分布臺灣苗栗、新竹、臺南、彰化、臺中地區。
(1)大陸遷居臺灣的杜姓人
據《陜西海外人》(侯丹編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輯錄資料:杜銓,美籍華人,原籍為今陜西省佳縣店鎮鄉杜家溝,生于1934年農歷二月二十六日。祖父杜重華曾隨愛國人士于右任參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動。后來返回佳縣從事地方教育事業三十多年。父親杜衡,是中華民國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的召集人。杜銓出生在杜家溝名門富裕家庭。
杜銓有弟弟杜奎、杜瑜,妹杜筱蘭,新中國成立前均隨父母去臺灣。杜銓生于1934年,大學畢業后留學美國,獲威斯康辛大學食品工業博士學位。他曾在美國工作、成家,生有五個兒子,后返回臺灣。大陸改革開放后,他多次表示,要帶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們回鄉認祖;他的小弟杜瑜,生于1943年,中興大學畢業后赴加拿大留學,獲得生化博士學位,返回臺灣后自辦電腦公司;他的妹妹杜筱蘭,1935年生,臺灣中學畢業后,赴日本山野美容專修學校學習。1968年,她又到美國紐約市美術學校學習。返回臺灣后,專門從事鉆石檢驗工作。1993年她專程回大陸,為母親實現落葉歸根的夙愿作安排,對故土十分熱愛。
新中國成立前去臺灣的國民黨官員及各方人士中杜姓甚多,知名者前已述。新中國成立后,也有移居臺灣的杜姓人。
(2)臺灣籍的杜姓人
杜聰明(1893—1986年),字思牧,臺灣淡水人,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畢業。之后,他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院深造,獲醫學博士學位。1921年回臺灣后,任臺北醫專教授。之后,他又到美國、法國、德國、英國考察和研究藥理學數年。回臺灣后,任臺北帝國大學教授,推舉為第十三屆日本藥理學會理事長。抗日戰爭勝利后,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兼院長,當選為臺灣醫學會理事長、臺灣省科學振興會理事長。1947年,出任臺灣省政府委員,被派往歐美考察醫學與藥理學。1954年,創辦私立高雄醫學院并任院長,同時被聘為“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常委,又被選為亞細亞太平洋聯合醫學會第六屆總會會長。1971年,他當選為臺灣醫學會名譽理事長。1986年 2月25日逝世,終年92歲。
杜正勝,高雄人,1944年生。1970年畢業于臺灣大學,獲學士學位。他繼續在臺灣大學歷史系讀研究生,1974年獲碩士學位,又赴英國倫敦大學讀博士。1976年畢業后返回臺灣,在東吳大學任副教授。1979年調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四組主任、研究員。后又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臺灣籍杜姓人士的祖先亦有在大陸者,與福建、浙江、廣東的杜姓人有著淵源關系。
移居海外
東南亞 東南亞諸國的杜姓人,多是由云南、廣西等地遷人的,以越南北部的杜姓人最早。東晉建立(317年)后,晉元帝任命杜元(杜預后裔)為寧浦(治所在今廣西橫縣南)太守,攜家屬赴任,親近的本族人有的也跟隨前往。 之后,杜元又調任交趾郡 (治所在今越南河內市西北)太守,家人隨遷。東晉成帝咸和二年(327年),他的兒子出生在郡府,起名杜瑗。杜瑗聰明好學,有父親之風,成年后以才學著名。杜元去世后,其子杜瑗被晉帝任命為交趾郡太守。晉安帝即位(397年)后,調杜瑗任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廣治河與甘露河匯流處)太守。不久,他又任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榮市)太守。內地的杜姓人陸續遷入這些地區。
九真郡(今越南廣治、河靜兩省)太守李遜是交趾的豪強,勢力較大。他想控制交州郡(治所在今廣州),暗使其子率地方勢力阻止晉安帝派的交州刺吏赴任。杜瑗奉命率軍擊敗李遜的父子軍,殺李遜,鏟除了地方勢力,迎交州刺史上任,以功勞被安帝升任為龍驤將軍,又拜其子杜玄之為寧浦(治所在今廣西橫縣)太守。后來,林邑(今柬埔寨)王范胡反叛,攻占了日南、九德、九真三郡,又包圍了交州郡,形勢危急。杜瑗組織軍民反擊,杜玄之也率寧浦軍支援,收復九德郡,乘勝又收復日南、九真,迫使范胡軍退回林邑。晉安帝升杜瑗為冠軍將軍,遷任交州郡太守,并任其子杜慧度為交趾郡太守。杜慧度鎮壓了盧循勾結李弈、李移、李脫(均為李遜之子)等人發動的叛亂,將他們的首級獻于建康,被晉安帝封為龍編縣侯(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之后他又親近劉裕。
公元前420年太尉劉裕廢晉恭帝建立宋政權后,拜杜慧度為輔國將軍,攻占了林邑。杜慧度被宋文帝封為功勛侯,以交州刺史職領其他四郡太守。隋唐時期,幾位杜姓人去交趾或日南等地做官,還有流放于灌州(今越南榮市)的杜姓人。約至明清時期,越南、柬埔寨的杜姓人已或多或少地分布在東南亞諸國,直至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等國的杜姓人,多從新疆、內蒙古、東北地區徙人。朝鮮、韓國、日本等國的杜姓人多從東北及山東等地遷入;歷代封建王朝通過友好往來或征服這些鄰國時,杜姓人或做官或經商或避難,也有移居四周鄰國者。
唐朝宰相、文學家、史學家杜佑的族侄兒杜環,在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隨軍征伐西域叛亂之國,歸屬安西都護府 (公元640年唐太宗置,治所初在今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公元657年,唐高宗在招撫西突厥諸屬部屬國后,將治所移至今新疆庫車縣。公元670年,治所又移入托克馬克附近。其轄境相當于今新疆阿爾泰山以西至咸海所有游牧部落和蔥嶺東西地區,東起銀山,西包括阿姆河兩岸城廓諸國。
武則天長授二年(692年),又將治所遷回今新疆庫車縣,歸都護、大將高仙芝統一指揮。當時不僅安西都護管轄境內的屬部屬國有叛亂,而且境外的吐蕃(活動在今青海及西藏的大部分地區)、東突厥(今新疆北部偏東)、大食(今阿拉伯的敘利亞、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亞等國)等,也不斷侵犯唐朝國土。唐玄宗為保護安西都護府轄地的安全,在守捉(今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設立了前方哨所,派駐了軍隊。天寶九年(750年),高仙芝率大軍越過蔥嶺(今新疆克孜勒開阿爾克孜自治州),經今吉爾吉斯斯坦進攻常東犯唐境的石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一帶),滅其國,收歸唐朝所有。又征服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控制了里海以東地區。石國的王太子逃人大食后,向國王哭訴亡國狀,求出兵奪回故國土地。大食國從自身利益出發,派軍東進,高仙芝率唐軍3萬人迎戰,西行軍700里,在恒邏斯城與大食國軍隊激戰,由于地理環境不熟悉,加之軍需供應不上,被大食國軍打敗,部分將士被俘虜,高仙芝帶殘軍退回石國堅守。杜環也是被大食國俘虜的唐將之一。
林環等將士被大食軍俘虜后,大食國王未下令殺害,而是予以優待和安置,讓他們(包括杜姓人)向大食軍隊和百姓傳授軍事技術和制造工具等,以表示對大唐帝國友好。杜環是名相杜佑的侄兒,大食國王對其從父仰慕,又賞識杜環的博學多才,欲拜其為官,被辭謝。國王對杜環另眼相待,給予優厚待遇,允許他自由參觀和考察地方民情風俗,屬部或屬國也熱情歡迎和派車送行。杜環學問淵博,又是旅行家,懂得幾國語言,博聞強記。在大食國留住的10多年內,他游歷和考察了今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土耳其、沙特阿拉伯、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突尼斯、意大利等國,記錄了諸國的疆域、自然風貌、經濟與文化狀況、宗教信仰及鄉土民情等。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杜環歷經千辛萬苦,由慕其名望的外國商船船長相助,才從中東由海路回到廣州,受到交州刺史的熱情接待,派車馬護送他回到長安,唐肅宗親自召見,予以安慰和賞賜,晉升了官職,派助手協助他完成《經行記》一書。
(1)杜氏宗譜
《杜氏宗譜》一卷(抄本),今藏于四川儀隴縣。
《杜氏家譜》三卷。
《杜氏宗譜》三卷,民國時期人杜天麒等修。
(2)天津杜姓家譜
民國時期人杜涵編修《天津武清杜氏家譜》。
(3)江蘇杜姓家譜
清代杜紹彩、杜壽庚修《江蘇常州杜氏宗譜》十二卷。清代杜文林等修《江左鎮杜氏家譜》二部。
(4)京兆杜姓家譜明代杜應成編著《京兆杜氏宗譜》一卷。
(5)浙江杜姓家譜
浙江鄞縣《鄞邑管江杜氏宗譜》八卷。
民國時期人杜增源重修浙江象山《丹城杜氏家譜》一卷。
清代杜云、杜蕉亭重修《會稽東浦前村杜氏家譜》六卷;清代杜耀川修,杜錫泰、杜增榮重修《會稽東浦前村杜氏家譜》十二卷、卷首一卷。
清代杜其蘭、杜國樞等修《山陰杜氏宗譜》八卷;清代杜汝藍、杜世思重修浙江嵊縣《剡北杜氏宗譜》十卷;浙江東陽《峴西杜氏宗譜》多卷;浙江衢縣《銅峰杜氏家乘》一部;民國時期人杜持主修浙江青田縣《晉昌郡杜氏宗譜》六卷。
(6)江西杜姓家譜江西南昌《金堂杜氏宗譜》多卷。
(7)山東杜姓家譜清代杜銀漢等修山東濱縣《濱州杜氏家乘》一部。
(8)湖北杜姓家譜
湖北《杜氏宗譜》十八卷。
清代杜利川等修《江夏杜氏宗譜》十八卷、卷首一卷。
民國時期人杜維珩修《黃岡杜氏宗譜》多卷、卷首三卷;民國時期人杜超銓修《黃岡杜氏宗譜》十二卷;民國時期人杜良信續修《黃岡杜氏宗譜》三十八卷;民國時期人杜良俊、杜家慶等四次重修《黃岡杜氏族譜》二十四卷、卷首四卷。(9)湖南杜姓家譜
湖南平江《錄存杜氏家譜》一卷、《錄存杜姓家譜》一部、《杜氏四修族譜》二卷及卷首二卷(民國時期人杜遠獻、杜家方編寫)。
湖南寧鄉縣《溈寧杜氏六支譜》七卷、卷首一卷,民國時期人杜光熾等修撰。
(10)廣東杜姓家譜清代杜汝濂重修廣州《城南杜氏家譜》一部。清代杜倬重修廣東番禺《江都杜氏家譜》一部。
(11)其他地區杜姓家譜清代杜鳴岐等修《璽涇杜氏宗譜》十四卷、卷首二卷清代杜繼瑗、杜世永編纂《冀鎮杜氏族譜》四卷。清代杜(王景)輯《仙源杜氏實錄》四卷。民國時期人杜祥根等修《青(日易)杜氏續修世譜》十卷。
杜姓起名規則和圖騰
杜-Du-最好不用聲母時t.n.l的字為名,雙字名應避免全部使用d聲母.u韻母和去聲字。首字最好不是零聲母或拼音是y.w開頭的字。-最好不全用左右結構的字。據1998年最新統計,您的姓氏是第55大姓。您的姓氏筆畫為7畫。
2.杜赫由郢遷南陽
杜泄一家遷居郢后,楚惠王(公元前488—前432年)任他為朝官,其子杜綽就生于惠王時期。他去世后,至楚聲王時期(公元前407—前402年),任杜綽為大夫,其子杜段就生于聲王時。楚悼王時期(公元前401—前381年),杜段成為以才學著名的青年。楚肅王時期(公元前380—前370年),杜段30余歲,另有弟杜摯,西人秦。楚宣王時期(公元前369—前340年),杜綽去世,杜段襲父職任楚大夫。時其弟杜摯被秦孝公 (公前361—前337年)任為朝臣,在商鞅變法中持反對態度。至楚懷王末年(公元前299年),杜段一直任楚大夫。
楚頃襄王時期(公元前298—前263年),杜段去世,其子杜赫以文武雙全、善于指揮軍事聞名。他因叔父杜摯曾任秦國大臣,對秦國的不斷強大十分向往,于是便投靠了秦昭襄王 (公元前306—前251年)。他因在昭襄王的統一戰爭中屢建奇功,被拜為大將軍,封于南陽衍邑(今河南南陽市),于是稱“杜衍”。杜赫有子數人,知名的有杜秉等。秦莊襄王時期(公元前249—前246年),杜赫去世,其子杜秉被任為官吏。
遷居秦都咸陽(今屬陜西)的杜摯,子孫名字失載。傳至西漢初時有杜樨,從咸陽遷居霸陵(今西安市灞橋區毛西鄉毛西村),與其子杜蒼均隱居讀書,不做官。蒼的兒子杜信,是民間醫生。信有子杜勛,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以軍校隨陳湯的大軍出征匈奴,立有戰功。他的堂弟杜季雅,在漢成帝時期(公元前32—前7年)是位俠客。
附:杜摯世系示意簡表
杜泄(由魯遷楚)——杜綽——杜段、杜摯(由楚遷咸陽)——杜赫 (段之子)——杜(禾犀)——杜(敝蟲)(摯的后裔)——杜蒼——杜信——杜勛、杜季雅
3.中原杜姓遷茂陵
中原(今河南)的杜姓人是戰國末期或秦朝,由秦都咸陽遷入的,漢武帝時期又相繼西遷于國都長安的近郊。
(1)繁陽杜姓人遷居茂陵
杜赫少弟約于秦惠公時,未隨兄長人秦,而是遷居魏地繁陽(今河南內黃縣東北)。傳至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1—前87年),以豪族被遷于茂陵(今陜西興平市北)。西漢末年有杜鄴,父親早逝,隨母親居住于杜陵外祖父張敞家。舅父張吉教杜鄴讀書,博學多才。杜鄴與杜欽(杜周之孫)均以才學聞名,又字同為“子夏”,時人為相區別,稱杜鄴為“大冠子夏”,稱杜欽為“小冠子夏”。漢哀帝即位(公元前6年)后,杜鄴任御史大夫,出任涼州(治所在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刺史。杜姓人有的避漢末之亂,便遷到了涼州。
杜鄴之子杜林,字沉靜,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跟隨表叔張竦讀書,博通經史。王莽建立新朝后,他任扶風(治所在今陜西興平)郡吏。更始年間農民軍攻克長安殺王莽后,杜林和弟杜成避難于河西(治所在今甘肅武威),茂陵的杜姓人有的便移居于此。漢光武帝時期(公元25—57年),杜林勸割據河西的同郡人隗囂歸順東漢,不聽。后來,杜林以送弟杜成靈柩回故鄉為由,辭別隗囂東返。安葬弟弟于茂陵后,他赴洛陽朝拜陛下,漢光武帝召見后,稱贊不做隗囂封官的杜林,賞賜御衣、車馬,任命為光祿卿。皇太子劉強在生母郭皇后(名圣通)被廢后,主動讓位于封立的陰皇后(名麗華)長子劉莊,得到父皇光武帝歡心,被封為東海王(王城在今山東郯城縣北),拜杜林為王之師。他教導和輔佐東海王治國有功,被召回洛陽任少府卿。建武二十二年(46年),漢光武帝又拜杜林為大司空,成為“三公”之一的高官。次年,杜林病重,漢光武帝親幸其府探望,并賜寶器予以隆重安葬。其子杜喬,官至丹水長(今陜西商縣)。
(2)南陽衍邑杜周遷居茂陵
《新唐書·宰相世系二·上》說:杜赫的兒子較多,有一子叫杜秉,任秦朝上黨郡(今山西長治市)太守。昭襄王時封于南陽衍邑的杜赫后裔,在秦朝末年的有杜得臣、杜秉。杜得臣隨沛公劉邦起兵反秦,征戰有功,被任為中郎將。漢高祖定都長安(今西安市未央區)后,封杜得臣為棘陽侯,家居南陽(今屬河南省),漢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病逝,子孫失載。杜秉有子杜札,漢文帝至漢景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任南陽太守。杜札有子杜周,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1—前87年),以“豪族”被遷于茂陵(今陜西興平市北)。
《漢書·杜周傳》記載:“杜周,南陽杜衍人也。”他自幼生長在太守家,受到父親杜札的良好教育,知書達禮,尤其熟悉刑律和法令。父親去世后,執法嚴厲的義縱任南陽郡太守,聘杜周為府吏,頗有才干,得到義縱賞識。之后,義縱向廷尉張湯推薦杜周之才,被召人長安任廷尉府吏,其家也由杜衍遷居茂陵(今陜西興平市)。
邊疆的少數民族首領反叛,攻城略地,搶奪財產和人口,漢武帝大怒,斥邊將和官府鎮壓不力。廷尉張湯派杜周出使邊疆,查辦此事。他赴任后,以法嚴懲不全力鎮壓叛亂的官吏和軍將,斬首示眾,將吏懼而死戰,擊敗少數民族首領,維護了邊境的安全,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漢武帝的表彰,升任御史中丞。張湯去世后,漢武帝拜杜周為廷尉,深得信任。他執法嚴酷,網羅罪名,興大獄,將二千石俸祿以上的官員相繼處死百余人,郡國獄中的犯人多達十余萬,引起朝野憤怒,時人稱其為“酷吏”。漢武帝為平民憤,不得不表面上治罪于杜周,罷免其廷尉職。但不久,漢武帝又任命杜周為執金吾,·并將大臣桑弘羊和衛皇后的“巫蠱”(以木刻武帝像,咒其早死,系奸人誣告)案交其查辦。杜周為討武帝歡心,處死被誣告的理財大臣桑弘羊、皇后衛子夫,株連殺死數百人,又逼皇太子自殺于今河南靈寶,朝野人聞“杜周”二字就不寒而栗。年邁昏庸的漢武帝明知皇后、’太子是含冤而死,卻還下詔說杜周是“盡力而無私心”,加官為御史大夫,又賞賜財寶,致使其“家資累巨萬”。不久,漢武帝又封杜周的長子延壽、二子延考為官。漢昭帝時期(公元前86—前74年),杜周病逝,賜葬于平陵(今興平市北)。其長子、二子居住在茂陵,去世后亦葬于平陵父親杜周墓旁,子孫失載。至東漢初,他們的后裔有杜保,被漢光武帝任命為越騎校尉,豪俠仗義,愛打抱不平,后為仇家所害。他的后代傳至東漢末時有杜廩,官至中郎將。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他隨涼州將軍馬騰攻董卓部將李催,兵敗后被殺于槐里 (今陜西興平市)。
附:茂陵杜赫后裔世系表
杜鄴(赫后裔)——杜林——林喬
杜得臣、杜秉(赫后裔,居衍邑)—杜札(秉之子)——杜周(札之子,遷居茂陵)——杜延壽、杜延考(周之子,居茂陵)、杜延年(遷居杜陵)——延壽或延考后裔杜保——杜保后裔杜廩
(3)杜延年遷居杜陵
杜周的小兒子延年,博通經史,明律令,但性格和為人與其父、兩位兄長不同,斷案公允,執法嚴明,不濫殺無辜,受到朝野稱贊,累遷官為御史大夫,封為建平侯,遷居漢宣帝的杜陵邑(宣帝的杜陵在今陜西長安縣曲江鄉三兆村南,杜陵邑在今長安縣樊川的杜曲鎮)。從此,杜曲成為杜姓宗族的大本營。
杜延年有6個兒子:長子杜緩,在漢宣帝本始年間(公元前73—前50年)任校尉,跟隨中郎將趙充國擊匈奴,出生入死血戰,立下大功,升任諫議大夫。之后,他又出任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南)都尉,北征防御匈奴有功,又升任雁門郡(治所在今山西右玉縣南)太守。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漢宣帝召他回長安,任太常,封建平侯。漢元帝初元年間 (公元前48—前44年)后,經濟衰退,西羌反叛,杜緩捐資數百萬錢支援軍隊,受到朝野稱贊。漢成帝時期(公元前32—前8年),杜緩病逝;二子杜繼、三子杜他,均任朝官或地方官;四子杜欽,字子夏,以才學聞名于京師長安,一目盲,不做官。漢成帝即位(公元前32年)后,大將軍王鳳聘他為武庫令,不斷上書勸成帝勤政治國,成帝接受勸告。不久,他以眼疾辭官。王鳳慕其才,又聘其為大將軍府吏,對杜欽言聽計從,十分尊重。王鳳去世后,他辭官漫游天下名山大川,作賦授徒,名聲大振;五子杜緒任地方官,六子杜熊,官至郡太守。從此,又形成六家杜姓人。
杜緩之子杜業,官至太常,剛直不阿,痛恨宦官、外戚專權,被罷官。漢成帝即位(公元前32年)后,復拜杜業為太常,后病逝;杜熊之子少卿,官至荊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刺史,任職數十年,杜姓人遂慕名遷居荊州郡所,東漢時去世。
杜少卿有子杜穰,字子饒,東漢時任諫議大夫。
穰之子杜敦,字仲信,東漢時任西河郡(治所在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境,后移于今山西離石縣)太守,政績優異,杜姓人就有移人者,匈奴亦有的慕名改姓杜。次子杜篤,文學家;杜業之孫杜操,字伯度。
杜敦有子杜邦,字召伯,東漢時任中散大夫;杜篤有子杜碩,為大商人。
杜邦有三個兒子:長子杜賓、二子杜宏、少子杜繁。
杜賓有兩個兒子:杜翕、杜崇。
杜翕有子杜契,字廣平,三國時期任吳國謀士,后專心學道教,隱居于蜀(今四川),家人亦居蜀;杜崇有子杜畿。杜畿有三個兒子:杜恕、杜理及杜寬。
附:杜陵延年世系示意表
杜周—杜延年—杜緩、杜繼、杜他、杜欽、杜緒、杜熊一緩之子杜業、熊之子杜少卿—少卿之子杜穰—穰之子杜敦、杜篤、業之孫杜操一敦之子杜邦、篤之子杜碩一邦之子杜賓、杜宏、杜繁—賓之子杜翕、杜崇—翕之子杜契、崇之子杜畿一畿之子杜恕、杜理、杜寬
臺灣地區的杜姓
明神宗萬歷年間(1573—1619年),福建、廣東等地的杜姓人開始向臺灣謀生。明思宗崇禎年間(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臺灣。之后,杜姓人便有進入臺灣謀生的,至清代始有記載。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在臺灣苗栗縣墾耕的移民中就有杜姓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福建的杜瑞莪、杜鸞成等攜家人遷入臺北縣淡水鎮深奧里墾耕謀生。清嘉慶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攜家人進入臺灣淡水鎮硬石里進行墾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從大陸移居臺灣。杜姓人多分布臺灣苗栗、新竹、臺南、彰化、臺中地區。
(1)大陸遷居臺灣的杜姓人
據《陜西海外人》(侯丹編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輯錄資料:杜銓,美籍華人,原籍為今陜西省佳縣店鎮鄉杜家溝,生于1934年農歷二月二十六日。祖父杜重華曾隨愛國人士于右任參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動。后來返回佳縣從事地方教育事業三十多年。父親杜衡,是中華民國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的召集人。杜銓出生在杜家溝名門富裕家庭。
杜銓有弟弟杜奎、杜瑜,妹杜筱蘭,新中國成立前均隨父母去臺灣。杜銓生于1934年,大學畢業后留學美國,獲威斯康辛大學食品工業博士學位。他曾在美國工作、成家,生有五個兒子,后返回臺灣。大陸改革開放后,他多次表示,要帶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們回鄉認祖;他的小弟杜瑜,生于1943年,中興大學畢業后赴加拿大留學,獲得生化博士學位,返回臺灣后自辦電腦公司;他的妹妹杜筱蘭,1935年生,臺灣中學畢業后,赴日本山野美容專修學校學習。1968年,她又到美國紐約市美術學校學習。返回臺灣后,專門從事鉆石檢驗工作。1993年她專程回大陸,為母親實現落葉歸根的夙愿作安排,對故土十分熱愛。
新中國成立前去臺灣的國民黨官員及各方人士中杜姓甚多,知名者前已述。新中國成立后,也有移居臺灣的杜姓人。
(2)臺灣籍的杜姓人
杜聰明(1893—1986年),字思牧,臺灣淡水人,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畢業。之后,他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院深造,獲醫學博士學位。1921年回臺灣后,任臺北醫專教授。之后,他又到美國、法國、德國、英國考察和研究藥理學數年。回臺灣后,任臺北帝國大學教授,推舉為第十三屆日本藥理學會理事長。抗日戰爭勝利后,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兼院長,當選為臺灣醫學會理事長、臺灣省科學振興會理事長。1947年,出任臺灣省政府委員,被派往歐美考察醫學與藥理學。1954年,創辦私立高雄醫學院并任院長,同時被聘為“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常委,又被選為亞細亞太平洋聯合醫學會第六屆總會會長。1971年,他當選為臺灣醫學會名譽理事長。1986年 2月25日逝世,終年92歲。
杜正勝,高雄人,1944年生。1970年畢業于臺灣大學,獲學士學位。他繼續在臺灣大學歷史系讀研究生,1974年獲碩士學位,又赴英國倫敦大學讀博士。1976年畢業后返回臺灣,在東吳大學任副教授。1979年調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四組主任、研究員。后又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臺灣籍杜姓人士的祖先亦有在大陸者,與福建、浙江、廣東的杜姓人有著淵源關系。
移居海外
東南亞 東南亞諸國的杜姓人,多是由云南、廣西等地遷人的,以越南北部的杜姓人最早。東晉建立(317年)后,晉元帝任命杜元(杜預后裔)為寧浦(治所在今廣西橫縣南)太守,攜家屬赴任,親近的本族人有的也跟隨前往。 之后,杜元又調任交趾郡 (治所在今越南河內市西北)太守,家人隨遷。東晉成帝咸和二年(327年),他的兒子出生在郡府,起名杜瑗。杜瑗聰明好學,有父親之風,成年后以才學著名。杜元去世后,其子杜瑗被晉帝任命為交趾郡太守。晉安帝即位(397年)后,調杜瑗任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廣治河與甘露河匯流處)太守。不久,他又任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榮市)太守。內地的杜姓人陸續遷入這些地區。
九真郡(今越南廣治、河靜兩省)太守李遜是交趾的豪強,勢力較大。他想控制交州郡(治所在今廣州),暗使其子率地方勢力阻止晉安帝派的交州刺吏赴任。杜瑗奉命率軍擊敗李遜的父子軍,殺李遜,鏟除了地方勢力,迎交州刺史上任,以功勞被安帝升任為龍驤將軍,又拜其子杜玄之為寧浦(治所在今廣西橫縣)太守。后來,林邑(今柬埔寨)王范胡反叛,攻占了日南、九德、九真三郡,又包圍了交州郡,形勢危急。杜瑗組織軍民反擊,杜玄之也率寧浦軍支援,收復九德郡,乘勝又收復日南、九真,迫使范胡軍退回林邑。晉安帝升杜瑗為冠軍將軍,遷任交州郡太守,并任其子杜慧度為交趾郡太守。杜慧度鎮壓了盧循勾結李弈、李移、李脫(均為李遜之子)等人發動的叛亂,將他們的首級獻于建康,被晉安帝封為龍編縣侯(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之后他又親近劉裕。
公元前420年太尉劉裕廢晉恭帝建立宋政權后,拜杜慧度為輔國將軍,攻占了林邑。杜慧度被宋文帝封為功勛侯,以交州刺史職領其他四郡太守。隋唐時期,幾位杜姓人去交趾或日南等地做官,還有流放于灌州(今越南榮市)的杜姓人。約至明清時期,越南、柬埔寨的杜姓人已或多或少地分布在東南亞諸國,直至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等國的杜姓人,多從新疆、內蒙古、東北地區徙人。朝鮮、韓國、日本等國的杜姓人多從東北及山東等地遷入;歷代封建王朝通過友好往來或征服這些鄰國時,杜姓人或做官或經商或避難,也有移居四周鄰國者。
唐朝宰相、文學家、史學家杜佑的族侄兒杜環,在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隨軍征伐西域叛亂之國,歸屬安西都護府 (公元640年唐太宗置,治所初在今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公元657年,唐高宗在招撫西突厥諸屬部屬國后,將治所移至今新疆庫車縣。公元670年,治所又移入托克馬克附近。其轄境相當于今新疆阿爾泰山以西至咸海所有游牧部落和蔥嶺東西地區,東起銀山,西包括阿姆河兩岸城廓諸國。
武則天長授二年(692年),又將治所遷回今新疆庫車縣,歸都護、大將高仙芝統一指揮。當時不僅安西都護管轄境內的屬部屬國有叛亂,而且境外的吐蕃(活動在今青海及西藏的大部分地區)、東突厥(今新疆北部偏東)、大食(今阿拉伯的敘利亞、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亞等國)等,也不斷侵犯唐朝國土。唐玄宗為保護安西都護府轄地的安全,在守捉(今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設立了前方哨所,派駐了軍隊。天寶九年(750年),高仙芝率大軍越過蔥嶺(今新疆克孜勒開阿爾克孜自治州),經今吉爾吉斯斯坦進攻常東犯唐境的石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一帶),滅其國,收歸唐朝所有。又征服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控制了里海以東地區。石國的王太子逃人大食后,向國王哭訴亡國狀,求出兵奪回故國土地。大食國從自身利益出發,派軍東進,高仙芝率唐軍3萬人迎戰,西行軍700里,在恒邏斯城與大食國軍隊激戰,由于地理環境不熟悉,加之軍需供應不上,被大食國軍打敗,部分將士被俘虜,高仙芝帶殘軍退回石國堅守。杜環也是被大食國俘虜的唐將之一。
林環等將士被大食軍俘虜后,大食國王未下令殺害,而是予以優待和安置,讓他們(包括杜姓人)向大食軍隊和百姓傳授軍事技術和制造工具等,以表示對大唐帝國友好。杜環是名相杜佑的侄兒,大食國王對其從父仰慕,又賞識杜環的博學多才,欲拜其為官,被辭謝。國王對杜環另眼相待,給予優厚待遇,允許他自由參觀和考察地方民情風俗,屬部或屬國也熱情歡迎和派車送行。杜環學問淵博,又是旅行家,懂得幾國語言,博聞強記。在大食國留住的10多年內,他游歷和考察了今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土耳其、沙特阿拉伯、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突尼斯、意大利等國,記錄了諸國的疆域、自然風貌、經濟與文化狀況、宗教信仰及鄉土民情等。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杜環歷經千辛萬苦,由慕其名望的外國商船船長相助,才從中東由海路回到廣州,受到交州刺史的熱情接待,派車馬護送他回到長安,唐肅宗親自召見,予以安慰和賞賜,晉升了官職,派助手協助他完成《經行記》一書。
(1)杜氏宗譜
《杜氏宗譜》一卷(抄本),今藏于四川儀隴縣。
《杜氏家譜》三卷。
《杜氏宗譜》三卷,民國時期人杜天麒等修。
(2)天津杜姓家譜
民國時期人杜涵編修《天津武清杜氏家譜》。
(3)江蘇杜姓家譜
清代杜紹彩、杜壽庚修《江蘇常州杜氏宗譜》十二卷。清代杜文林等修《江左鎮杜氏家譜》二部。
(4)京兆杜姓家譜明代杜應成編著《京兆杜氏宗譜》一卷。
(5)浙江杜姓家譜
浙江鄞縣《鄞邑管江杜氏宗譜》八卷。
民國時期人杜增源重修浙江象山《丹城杜氏家譜》一卷。
清代杜云、杜蕉亭重修《會稽東浦前村杜氏家譜》六卷;清代杜耀川修,杜錫泰、杜增榮重修《會稽東浦前村杜氏家譜》十二卷、卷首一卷。
清代杜其蘭、杜國樞等修《山陰杜氏宗譜》八卷;清代杜汝藍、杜世思重修浙江嵊縣《剡北杜氏宗譜》十卷;浙江東陽《峴西杜氏宗譜》多卷;浙江衢縣《銅峰杜氏家乘》一部;民國時期人杜持主修浙江青田縣《晉昌郡杜氏宗譜》六卷。
(6)江西杜姓家譜江西南昌《金堂杜氏宗譜》多卷。
(7)山東杜姓家譜清代杜銀漢等修山東濱縣《濱州杜氏家乘》一部。
(8)湖北杜姓家譜
湖北《杜氏宗譜》十八卷。
清代杜利川等修《江夏杜氏宗譜》十八卷、卷首一卷。
民國時期人杜維珩修《黃岡杜氏宗譜》多卷、卷首三卷;民國時期人杜超銓修《黃岡杜氏宗譜》十二卷;民國時期人杜良信續修《黃岡杜氏宗譜》三十八卷;民國時期人杜良俊、杜家慶等四次重修《黃岡杜氏族譜》二十四卷、卷首四卷。(9)湖南杜姓家譜
湖南平江《錄存杜氏家譜》一卷、《錄存杜姓家譜》一部、《杜氏四修族譜》二卷及卷首二卷(民國時期人杜遠獻、杜家方編寫)。
湖南寧鄉縣《溈寧杜氏六支譜》七卷、卷首一卷,民國時期人杜光熾等修撰。
(10)廣東杜姓家譜清代杜汝濂重修廣州《城南杜氏家譜》一部。清代杜倬重修廣東番禺《江都杜氏家譜》一部。
(11)其他地區杜姓家譜清代杜鳴岐等修《璽涇杜氏宗譜》十四卷、卷首二卷清代杜繼瑗、杜世永編纂《冀鎮杜氏族譜》四卷。清代杜(王景)輯《仙源杜氏實錄》四卷。民國時期人杜祥根等修《青(日易)杜氏續修世譜》十卷。
杜姓起名規則和圖騰
杜-Du-最好不用聲母時t.n.l的字為名,雙字名應避免全部使用d聲母.u韻母和去聲字。首字最好不是零聲母或拼音是y.w開頭的字。-最好不全用左右結構的字。據1998年最新統計,您的姓氏是第55大姓。您的姓氏筆畫為7畫。
上一篇: 竇希玠 | 下一篇: 杜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