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姓起源有三
1.出自祁姓,為帝堯裔孫劉累之后,以國為氏,始祖杜伯。
黃帝姓姬,其后,他的25個兒子又形成14個姓氏。堯除承繼祖輩姬姓外,又因其母慶都(居于今河南淮陽市的有鋒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長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為姓。中國古史傳說時代的“帝”都有稱號,如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等。堯的氏族部落善于農耕和燒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縣)、陶(今山東定陶縣)地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們尊稱為陶唐氏,故有帝堯陶唐氏之稱號,亦單稱為“唐堯”。
姬姓(或祁姓)堯的氏族部落在遷徙中不斷發展,活動范圍不出今河南、山東、河北及山西。其部落中有不少氏族,活動地域亦較多,地名隨族遷移,形成河北“唐”地名,山西的“唐城”、“北唐”、“南唐”、“西唐”、“東唐”,以及山東的“陶”地、山西的“陶城”等。他被眾部落首領推舉為“帝”后,定都于平陽 (今山西臨汾市)。帝堯聰明通達,善于團結天下各部落,又帶領百姓從事原始農業生產,從事制陶器和貨物交換,掌握天氣變化和春夏秋冬時令,又不誤農時地勸民播種、收割,使百姓安居樂業,和睦相處,“合和萬國”。帝堯又信任和重用華夏、東夷的部落首領,帶領百姓導河治洪水,平水土,威望大增,被尊為“文祖”。正因為如此,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后,禹王又封帝堯的后裔于唐(今山西翼城縣西20里的故唐城),稱唐國。徐才宗《國都城記》說:“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有晉水。”禹初都于今山西臨汾市,不久,又遷都于今山西夏縣,再遷于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鎮。他封堯的后裔于晉南,一是說明對帝堯的尊奉,二是說明對堯、舜故都地區的重視。“晉南有汾水,堯舜禹為都”,就反映了晉南在古代社會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姬姓唐國傳到夏朝中期后衰落,余民中的一支渡過黃河,定居于今河南魯山縣的劉村,更姓劉氏。其后,劉氏人又建立弱小的劉國。劉國貴族劉累被夏王孔甲(都于今河南偃師市二里頭)任命為馴養龍的官員。因他曾從師于豢龍氏,故孔甲封劉累為“御龍氏”。龍本是炎黃以來華夏族的圖騰崇拜物,被崇奉為“神龍”,神圣不可侵犯。但孔甲昏暴,卻以死去的雌龍(母龍)肉食之,味美無窮。他又令劉累另外尋找雌龍馴養,供其食用,劉累知難以找到,必被孔甲處死,便悄悄逃回劉國。夏王孔甲怒,滅其祖先的姬姓唐國,余眾四散,一支余眾乘夏末之亂,在今山西太原復建立弱小的北唐國,以與翼城故唐國相區別。
公元前1600年成湯建立商王朝后,都于西亳(音博Bo,今河南偃師)。魯山的劉國(劉累后裔)、太原的北唐國及翼城等地的姬姓唐民,因仇視夏王朝,所以在成湯滅夏時,均紛紛歸服于成湯。史書記載,夏王桀被商軍打敗后退守于鳴條(今山西夏縣故夏邑城),商軍追擊并包圍了夏墟,故唐國余眾做內應,助商湯軍攻克夏墟,囚禁夏王桀,立下功勞。因而商王湯又恢復了在今山西翼城西的姬姓唐國,稱“南唐”。商王湯又滅親夏王室的韋(亦稱豕韋,彭祖后裔)國,封劉累的后裔于韋,恢復其祖姓姬或祁,仍稱韋(或豕韋)國(在今河南滑縣東南 50里廢滑城,今名妹村)。
韋國、南唐、北唐忠于商王室,關系密切。尤其是商王盤庚遷都殷(今河南安陽市)而更名殷朝后,晉南成為殷的王畿地,與唐國的關系更為密切。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關于殷王去唐國田獵的記載,還有唐國奉殷王命討伐鄰近的長人國、苦方國等記載。專家們認為這個唐國指的是“北唐國”,當時國力比較強盛,南唐國則比較弱小。殷王武丁時,遷封韋國國君劉(姬)貢于夏墟(今山西夏縣),稱唐國(西唐),封其子于韋(豕韋),成為子姓韋國。這樣一來,商代時山西地區便有北唐、南唐、西唐三個姬(或祁)姓唐國,國君均為帝堯的后裔。
周成王時,親商的西唐國暗中參與紂王之子武庚的叛亂,被周公旦大軍征服,強遷于周朝鎬京(今陜西長安縣西的鎬京村)東南的杜村(今長安縣曲江鄉三兆村南),封其弟姬虞于唐 (今山西夏縣),稱唐叔虞,國號仍為唐,后改稱晉國。
杜村的得名,是因姜姓炎帝裔支族后土部落曾居于此,其圖騰崇拜為杜樹(古稱甘棠樹,今稱野刺梨),遂將居地稱“杜”。唐國遷于杜地時,國君為姬(劉或祁)暉,依附于周,更國名為杜國。姬暉娶王氏女為妻,生子姬智。姬智妻魏氏生子姬皙,晳妻金氏生子姬貫。貫妻熊氏生子姬行義,行義妻姜氏生子姬知。知妻魏氏生子姬鼎方,鼎方妻戎氏生子姬聰,聰妻曾氏生子姬伯。伯為杜國國君后,稱杜伯國(非西周的伯爵國),人口已較多,經濟有所發展,國力已較強盛,成為周王朝的親近國。于是,周宣王召杜伯入王室做官,封為“伯”爵。這就是《漢書·高祖本紀·贊》記載晉國大夫范宣子所說“祖自虞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的發展史。唐代史學家顏師古對這段話注釋說:“唐、杜,二國也。殷末,豕韋氏徙于唐。周成王滅唐,遷至于杜,為杜伯。”周宣王一行巡視杜國時,就住在杜伯家,還令工匠鑄銅禮器相贈送,關系相當密切。
周宣王時,唐杜國君在朝任大夫,人稱杜伯。周宣王有個寵妃叫女鳩,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就想方設法去引誘他。杜伯是個正直的人,拒絕了女鳩的勾引,女鳩惱羞成怒,在宣王面前誣告杜伯欺負她。周宣王輕信了女鳩的話,就把杜伯抓起來處死。杜伯被屈殺死,他的子孫大都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裔族便以國為氏,稱杜氏。春秋初年被秦所滅。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縣,治所在今陜西西安市東南,西漢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宣帝筑陵于此,改名杜陵。據有關史料所證,杜陵杜氏具體世居地應在今陜西長安縣東少陵原東南端,此地因世居杜氏貴族,故唐時便在此地設置杜曲一地名。后又因其南設杜固地名,后世便稱杜曲為北杜,杜固為南杜,史稱杜姓正宗,為杜氏家族主要組成部分。
2.相傳黃帝時釀酒的發明者杜康的后代。
3.出自他族改姓。
據《魏書·官氏志》載,南北朝時后魏有獨孤渾氏,為鮮卑族人,后漢化改革時改漢字單姓杜氏,是為河南洛陽杜氏。
明代丹徒(今江蘇鎮江)人陸堇,清末杭州人戴杜衡,民國廣東大埔縣人曹傳美(改名杜埃)、河北饒陽人王潤象(改名杜澎)、湖南寧鄉人戴杜波(改名杜波)等。因他們的子孫仍以原姓氏為姓。赫連勃勃后裔曾為避難改姓杜,較出名的有杜朔周(赫連達)。
1.出自祁姓,為帝堯裔孫劉累之后,以國為氏,始祖杜伯。
黃帝姓姬,其后,他的25個兒子又形成14個姓氏。堯除承繼祖輩姬姓外,又因其母慶都(居于今河南淮陽市的有鋒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長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為姓。中國古史傳說時代的“帝”都有稱號,如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等。堯的氏族部落善于農耕和燒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縣)、陶(今山東定陶縣)地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們尊稱為陶唐氏,故有帝堯陶唐氏之稱號,亦單稱為“唐堯”。
姬姓(或祁姓)堯的氏族部落在遷徙中不斷發展,活動范圍不出今河南、山東、河北及山西。其部落中有不少氏族,活動地域亦較多,地名隨族遷移,形成河北“唐”地名,山西的“唐城”、“北唐”、“南唐”、“西唐”、“東唐”,以及山東的“陶”地、山西的“陶城”等。他被眾部落首領推舉為“帝”后,定都于平陽 (今山西臨汾市)。帝堯聰明通達,善于團結天下各部落,又帶領百姓從事原始農業生產,從事制陶器和貨物交換,掌握天氣變化和春夏秋冬時令,又不誤農時地勸民播種、收割,使百姓安居樂業,和睦相處,“合和萬國”。帝堯又信任和重用華夏、東夷的部落首領,帶領百姓導河治洪水,平水土,威望大增,被尊為“文祖”。正因為如此,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后,禹王又封帝堯的后裔于唐(今山西翼城縣西20里的故唐城),稱唐國。徐才宗《國都城記》說:“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有晉水。”禹初都于今山西臨汾市,不久,又遷都于今山西夏縣,再遷于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鎮。他封堯的后裔于晉南,一是說明對帝堯的尊奉,二是說明對堯、舜故都地區的重視。“晉南有汾水,堯舜禹為都”,就反映了晉南在古代社會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姬姓唐國傳到夏朝中期后衰落,余民中的一支渡過黃河,定居于今河南魯山縣的劉村,更姓劉氏。其后,劉氏人又建立弱小的劉國。劉國貴族劉累被夏王孔甲(都于今河南偃師市二里頭)任命為馴養龍的官員。因他曾從師于豢龍氏,故孔甲封劉累為“御龍氏”。龍本是炎黃以來華夏族的圖騰崇拜物,被崇奉為“神龍”,神圣不可侵犯。但孔甲昏暴,卻以死去的雌龍(母龍)肉食之,味美無窮。他又令劉累另外尋找雌龍馴養,供其食用,劉累知難以找到,必被孔甲處死,便悄悄逃回劉國。夏王孔甲怒,滅其祖先的姬姓唐國,余眾四散,一支余眾乘夏末之亂,在今山西太原復建立弱小的北唐國,以與翼城故唐國相區別。
公元前1600年成湯建立商王朝后,都于西亳(音博Bo,今河南偃師)。魯山的劉國(劉累后裔)、太原的北唐國及翼城等地的姬姓唐民,因仇視夏王朝,所以在成湯滅夏時,均紛紛歸服于成湯。史書記載,夏王桀被商軍打敗后退守于鳴條(今山西夏縣故夏邑城),商軍追擊并包圍了夏墟,故唐國余眾做內應,助商湯軍攻克夏墟,囚禁夏王桀,立下功勞。因而商王湯又恢復了在今山西翼城西的姬姓唐國,稱“南唐”。商王湯又滅親夏王室的韋(亦稱豕韋,彭祖后裔)國,封劉累的后裔于韋,恢復其祖姓姬或祁,仍稱韋(或豕韋)國(在今河南滑縣東南 50里廢滑城,今名妹村)。
韋國、南唐、北唐忠于商王室,關系密切。尤其是商王盤庚遷都殷(今河南安陽市)而更名殷朝后,晉南成為殷的王畿地,與唐國的關系更為密切。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關于殷王去唐國田獵的記載,還有唐國奉殷王命討伐鄰近的長人國、苦方國等記載。專家們認為這個唐國指的是“北唐國”,當時國力比較強盛,南唐國則比較弱小。殷王武丁時,遷封韋國國君劉(姬)貢于夏墟(今山西夏縣),稱唐國(西唐),封其子于韋(豕韋),成為子姓韋國。這樣一來,商代時山西地區便有北唐、南唐、西唐三個姬(或祁)姓唐國,國君均為帝堯的后裔。
周成王時,親商的西唐國暗中參與紂王之子武庚的叛亂,被周公旦大軍征服,強遷于周朝鎬京(今陜西長安縣西的鎬京村)東南的杜村(今長安縣曲江鄉三兆村南),封其弟姬虞于唐 (今山西夏縣),稱唐叔虞,國號仍為唐,后改稱晉國。
杜村的得名,是因姜姓炎帝裔支族后土部落曾居于此,其圖騰崇拜為杜樹(古稱甘棠樹,今稱野刺梨),遂將居地稱“杜”。唐國遷于杜地時,國君為姬(劉或祁)暉,依附于周,更國名為杜國。姬暉娶王氏女為妻,生子姬智。姬智妻魏氏生子姬皙,晳妻金氏生子姬貫。貫妻熊氏生子姬行義,行義妻姜氏生子姬知。知妻魏氏生子姬鼎方,鼎方妻戎氏生子姬聰,聰妻曾氏生子姬伯。伯為杜國國君后,稱杜伯國(非西周的伯爵國),人口已較多,經濟有所發展,國力已較強盛,成為周王朝的親近國。于是,周宣王召杜伯入王室做官,封為“伯”爵。這就是《漢書·高祖本紀·贊》記載晉國大夫范宣子所說“祖自虞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的發展史。唐代史學家顏師古對這段話注釋說:“唐、杜,二國也。殷末,豕韋氏徙于唐。周成王滅唐,遷至于杜,為杜伯。”周宣王一行巡視杜國時,就住在杜伯家,還令工匠鑄銅禮器相贈送,關系相當密切。
周宣王時,唐杜國君在朝任大夫,人稱杜伯。周宣王有個寵妃叫女鳩,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就想方設法去引誘他。杜伯是個正直的人,拒絕了女鳩的勾引,女鳩惱羞成怒,在宣王面前誣告杜伯欺負她。周宣王輕信了女鳩的話,就把杜伯抓起來處死。杜伯被屈殺死,他的子孫大都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裔族便以國為氏,稱杜氏。春秋初年被秦所滅。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縣,治所在今陜西西安市東南,西漢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宣帝筑陵于此,改名杜陵。據有關史料所證,杜陵杜氏具體世居地應在今陜西長安縣東少陵原東南端,此地因世居杜氏貴族,故唐時便在此地設置杜曲一地名。后又因其南設杜固地名,后世便稱杜曲為北杜,杜固為南杜,史稱杜姓正宗,為杜氏家族主要組成部分。
2.相傳黃帝時釀酒的發明者杜康的后代。
3.出自他族改姓。
據《魏書·官氏志》載,南北朝時后魏有獨孤渾氏,為鮮卑族人,后漢化改革時改漢字單姓杜氏,是為河南洛陽杜氏。
明代丹徒(今江蘇鎮江)人陸堇,清末杭州人戴杜衡,民國廣東大埔縣人曹傳美(改名杜埃)、河北饒陽人王潤象(改名杜澎)、湖南寧鄉人戴杜波(改名杜波)等。因他們的子孫仍以原姓氏為姓。赫連勃勃后裔曾為避難改姓杜,較出名的有杜朔周(赫連達)。
上一篇: 竇希玠 | 下一篇: 杜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