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陳子昂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輕財好施,慷慨任俠。成年后始發憤攻讀,博覽群書,擅長寫作。同時關心國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24歲時舉進士,官麟臺正字,后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時武則天當政,信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上書諫諍。武則天計劃開鑿蜀山經雅州道攻擊生羌族,他又上書反對,主張與民休息。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采納,并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垂拱二年(686),曾隨左補闕喬知之軍隊到達西北居延海、張掖河一帶。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又隨建安王武攸宜大軍出征。兩次從軍,使他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獲得較為深刻的認識。圣歷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沈亞之《上九江鄭使君書》)。今天射洪縣城古城墻名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稱實為紀念陳子昂。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在唐詩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績。盧藏用說他“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陳伯玉文集序》)。宋劉克莊《后村詩話》說:“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倡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於黃初、建安矣。”金元好問《論詩絕句》也云:“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都中肯地評價了他作為唐詩革新先驅者的巨大貢獻。但他的部分詩篇,還存在著語言比較枯燥、形象不夠鮮明的缺點。
【生平簡介】
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睿宗文明元年(六八四)中進士,后升為右拾遺。而后隨武攸宜東征契丹,多次進諫,未被采納,卻被斥降職。
陳子昂在政治上曾針對時弊,提過一些改革的建議。在文學方面針對初唐的浮艷詩風,力主恢復漢魏風骨,反對齊、梁以來的形式主義文風。他自己的創作,如《登幽州臺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詩,風格樸質而明朗,格調蒼涼激越,標志著初唐詩風的轉變。
有《陳子昂集》,事見《舊唐書》卷一九○中、《新唐書》卷一○七有傳。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被收錄為滬教版六年級第二學期第十三課。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在唐詩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績。盧藏用說他“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陳伯玉文集序》)。宋劉克莊《后村詩話》說:“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倡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於黃初、建安矣。”金元好問《論詩絕句》也云:“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都中肯地評價了他作為唐詩革新先驅者的巨大貢獻。但他的部分詩篇,還存在著語言比較枯燥、形象不夠鮮明的缺點。
【生平簡介】
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睿宗文明元年(六八四)中進士,后升為右拾遺。而后隨武攸宜東征契丹,多次進諫,未被采納,卻被斥降職。
陳子昂在政治上曾針對時弊,提過一些改革的建議。在文學方面針對初唐的浮艷詩風,力主恢復漢魏風骨,反對齊、梁以來的形式主義文風。他自己的創作,如《登幽州臺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詩,風格樸質而明朗,格調蒼涼激越,標志著初唐詩風的轉變。
有《陳子昂集》,事見《舊唐書》卷一九○中、《新唐書》卷一○七有傳。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被收錄為滬教版六年級第二學期第十三課。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上一篇: 曹植 | 下一篇: 晁說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