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一生的主要貢獻在詩詞方面。他青年時詩文就寫得很好,《宋書》本傳說他的詩詞“體物寓興,清邃紆余,高舉橫厲,上下陶(淵明)、謝(靈運、胱)、韋(應物)、柳(永)之間”。他曾寫過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賞,并由此受到器重。他是專學杜甫的,是江西詩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學杜甫又不拘泥于杜甫,對前賢的作品是博覽約取,善于變化。他還特別推崇蘇軾和黃庭堅、陳師道,但并不墨守成規,而能參合各家融會貫通,創造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語言質樸,音節響亮,形象豐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沒有鄙俗,口語化略無平淡。所以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詩人的成就較大,無愧于江西詩中的改革派。
【早期詩歌】
陳與義前期的詩,多表現個人生活情趣,與現實社會的距離較遠。如《襄邑道中》寫春日乘船而游,表現對風光的流連和對現實的冷漠,然而文字明快,情真意切。這個時期他寫了不少類似于這樣的詩。南渡以后,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特別是由陳留至臨安走了三年多,一個讀書人既無寬裕的資費又無別人照料,其艱辛之狀可想而知。然而這一趟長途跋涉卻對他的思想變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路上對現實社會的各個階層有著廣泛的接觸,激發了他的愛國憎愛分明感,是一個思想的飛躍,也是他的詩詞創作的一個分水嶺,詩風由個人生活情趣轉向沉郁悲壯,痛恨于金兵南侵,無奈于朝廷茍安,感懷家國,慨嘆時勢。如《傷春》、《居夷行》、《次韻尹潛感懷》等,都屬于這類作品。
《傷春》寫的是“靖康之難”,金兵入侵,高宗南逃,個人流浪,權奸誤國。“廟堂無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寫國中無人,朝臣白食俸祿。“初經上都聞戰馬,豈知窮海看飛龍。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寫皇帝逃跑,孤臣奮戰。“稍喜長沙向延圖,疲兵敢犯犬羊峰”。寫向子湮(字延圖)在長沙抵抗金兵。全詩對朝廷給予幽默而辛辣的諷刺,特別是以皇帝和孤臣對比,形成鮮明的對照,具有較強的鞭韃力量。所有這一切都出于對“廟堂”的譴責,對權臣誤國的痛恨,對國家的憂慮和對未來國家復興的希望。
《居夷行》開篇寫道:“遭亂始知承平樂,居夷更覺中原好”。這是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吶喊。其中又寫道:“人世多違壯士悲,干戈未定書生老”。是說金兵既然入侵,皇帝屈膝,權奸諂媚,力求議和,而有志之士只有冷眼悲傷。本想等待時機收得中原,而掌權者熱衷于偏安以茍活,我們等到老死恐怕也沒有希望。“皇天豈無悔禍日,君子慎惜經論時”。愿朝廷改弦更張,下定決心,收復故土,使滿腹經綸的志士派上用場,為國為民盡忠盡孝;不然苦讀春秋的書生、知勇雙全的將領都沒有了用武之地。仍然勸諫圣主拿出勇氣,對光復抱有一線希望。
《次韻尹潛感懷》為建炎年間作品,當時他由禮部侍郎已經外放。金兵渡過淮河,逼近長江,臨安也危在旦夕。而陳與義是一名放臣,無權參與朝政,只有表達心愿而已。全詩不長,茲錄如下:
胡兒又看繞淮春,嘆息猶為國有人?
可使翠華周宇縣,誰持白羽靜風塵?
五年天地無窮事,萬里江湖見在身。
共說金陵龍虎氣,放臣迷路感煙津。
國難當頭,天子蒙塵,山河破碎,家國不保,由誰來“靜風塵”呢?徒有“金陵龍虎氣”,誰也改變不了屈辱的現狀。陳與義說是“迷路”,實際上十分清醒。只有清醒的人才會說出迷路的話,以敲擊昏君、發蒙權臣。言外之意是督促朝廷調兵遣將,組織人馬,共圖收復失地,以雪靖康之恥。
【早期詩歌】
陳與義前期的詩,多表現個人生活情趣,與現實社會的距離較遠。如《襄邑道中》寫春日乘船而游,表現對風光的流連和對現實的冷漠,然而文字明快,情真意切。這個時期他寫了不少類似于這樣的詩。南渡以后,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特別是由陳留至臨安走了三年多,一個讀書人既無寬裕的資費又無別人照料,其艱辛之狀可想而知。然而這一趟長途跋涉卻對他的思想變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路上對現實社會的各個階層有著廣泛的接觸,激發了他的愛國憎愛分明感,是一個思想的飛躍,也是他的詩詞創作的一個分水嶺,詩風由個人生活情趣轉向沉郁悲壯,痛恨于金兵南侵,無奈于朝廷茍安,感懷家國,慨嘆時勢。如《傷春》、《居夷行》、《次韻尹潛感懷》等,都屬于這類作品。
《傷春》寫的是“靖康之難”,金兵入侵,高宗南逃,個人流浪,權奸誤國。“廟堂無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寫國中無人,朝臣白食俸祿。“初經上都聞戰馬,豈知窮海看飛龍。孤臣霜發三千丈,每歲煙花一萬重”。寫皇帝逃跑,孤臣奮戰。“稍喜長沙向延圖,疲兵敢犯犬羊峰”。寫向子湮(字延圖)在長沙抵抗金兵。全詩對朝廷給予幽默而辛辣的諷刺,特別是以皇帝和孤臣對比,形成鮮明的對照,具有較強的鞭韃力量。所有這一切都出于對“廟堂”的譴責,對權臣誤國的痛恨,對國家的憂慮和對未來國家復興的希望。
《居夷行》開篇寫道:“遭亂始知承平樂,居夷更覺中原好”。這是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吶喊。其中又寫道:“人世多違壯士悲,干戈未定書生老”。是說金兵既然入侵,皇帝屈膝,權奸諂媚,力求議和,而有志之士只有冷眼悲傷。本想等待時機收得中原,而掌權者熱衷于偏安以茍活,我們等到老死恐怕也沒有希望。“皇天豈無悔禍日,君子慎惜經論時”。愿朝廷改弦更張,下定決心,收復故土,使滿腹經綸的志士派上用場,為國為民盡忠盡孝;不然苦讀春秋的書生、知勇雙全的將領都沒有了用武之地。仍然勸諫圣主拿出勇氣,對光復抱有一線希望。
《次韻尹潛感懷》為建炎年間作品,當時他由禮部侍郎已經外放。金兵渡過淮河,逼近長江,臨安也危在旦夕。而陳與義是一名放臣,無權參與朝政,只有表達心愿而已。全詩不長,茲錄如下:
胡兒又看繞淮春,嘆息猶為國有人?
可使翠華周宇縣,誰持白羽靜風塵?
五年天地無窮事,萬里江湖見在身。
共說金陵龍虎氣,放臣迷路感煙津。
國難當頭,天子蒙塵,山河破碎,家國不保,由誰來“靜風塵”呢?徒有“金陵龍虎氣”,誰也改變不了屈辱的現狀。陳與義說是“迷路”,實際上十分清醒。只有清醒的人才會說出迷路的話,以敲擊昏君、發蒙權臣。言外之意是督促朝廷調兵遣將,組織人馬,共圖收復失地,以雪靖康之恥。
上一篇: 常建 | 下一篇: 曹雪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