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堯佐(963—1044年),字希元,號知余子,閬州閬中人(今南充閬中),陳省華次子,其兄弟陳堯叟、陳堯咨皆狀元。太宗端拱元年(988)進士,歷官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工書法,喜歡寫特大的隸書字,《宋史》說他:“善古隸八分,為方丈字,筆力端勁,志猶不衰。”咸平初,任潮州通判,咸平二年(999年)建韓吏部祠于金山麓夫子廟正室東廂。宋仁宗時官至宰相,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陳堯佐又是水利專家。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卒。贈司空兼侍中,謚文惠。著有《潮陽編》、《野廬編》、《遣興集》、《愚邱集》等。現存詞一首。
堯佐一生為官清正,敢作敢為,不同常人。他在陜西為官,告發地方官方保吉的罪惡,他因此被降為朝邑縣主簿。在開封府作官,又“言事忤旨”降為潮州通判。潮州發生鱷魚食人,他下令捕獲,具文數罪后當眾烹殺。他在壽州作官遇到大饑荒,他帶頭捐奉米煮稀飯,救活成千上萬的人。他知永興軍發現前任官姜遵,為了討好劉后,在京兆(今西安)修佛塔,大量毀壞“古碑碣充磚瓦用”。他馬上向朝廷奏請停毀和修復,為了保護文物,他公然上忤劉后。
他在水利上的成就也是父兄中最大的。為防錢塘潮,他提出了“下薪實土法”。為堵黃河在滑州缺口,他發明了“木尤殺水法”。他在汾水兩岸筑堤植柳防洪,成為長期造福人民的柳溪。
他的詩文書法也是父兄中最好的。他青年時期在閬中錦屏攻讀,后又向隱居南山的學者鐘放求學。他初人仕途,就寫了《海喻》一篇,“人奇其志”。繼又具文烹鱷,“人皆驚異”,他的詩作沒有《西昆》詩派那種浮艷之風,多寫山水花木,寓志談史,而且明白清麗。如他寫游《國清寺》一詩道:“南越第一寺,偶來心地真。卻嫌橋下水,流去人紅塵。”他有集30卷,還有《潮陽編》、《野廬編》、《愚丘集》、《遣興集》等文著。他堅持讀書寫字,到老不減。
上一篇: 崔季卿 | 下一篇: 陳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