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的學說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內容并無二致。皆以“理”或“道”作為全部學說的基礎,認為“理”是先于萬物的“天理”, “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萬事皆出于理”,“有理則有氣”。現行社會秩序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則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對”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強調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氣稟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惡。所以濁氣和惡性,其實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會損害天理。“無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滅人欲”。要“存天理”,必須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窮理,逐日認識事物之理,積累多了,就能豁然貫通。主張“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方法。二程宣揚封建倫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內形成像君臣之間的關系。程頤還反對婦女改嫁,宣稱“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流毒頗深。
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因二程兄弟長期講學于洛陽,故世稱其學為“洛學”,二程在哲學上發揮了孟子至周敦頤的心性命理之學,建立了以“天理”為核心的唯心主義理學體系。二程在學術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題是“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他們認為陽陰二氣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創生萬物的材料,從二程開始, “理”或“天理”被作為哲學的最高范疇使用,亦即被作為世界的本體,而且人類社會的等級制度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道德規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間社會的具體表現形態,“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于天地之間。 ”(《河南程氏遺書》五)
二程的人性論祖述思孟學派的性善論, 但二程的人性論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深化了, 回答了性為什么至善,為什么會產生惡的因素等一系列問題。 二程認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區別,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體現,未受任何損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無疵的;后者則氣化而生的, 不可避免地受到“氣”的侵蝕, 產生弊端, 因而具有惡的因素。 二程認為,性的本然狀態,由于是“天理”在人身上的折射,因而是至善的,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質特征,惡則表現為人的不合節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稱之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對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天理”盛則“人欲”滅, “人欲”盛則“天理”衰。由此可見宋代理學家所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這一命題,實際上是有其一定的積極意義,不容全盤否定。
程顥、程頤所創建的“天理”學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我國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并受到了后世歷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變成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統治地位的思想。
上一篇: 陳嘉謀 | 下一篇: 曹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