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永壽縣城40公里處的槐山腳下,有一個名為永壽坊的村子,境內原面開闊,耕地充裕,群眾富足,歷史悠久,自古聞名。
據《永壽縣志》記載,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558年)永壽境內建廣壽縣,縣治就在永壽坊村,先屬涇州,后屬豳州;北周明帝二年(558年)遷永壽縣治至今永壽村,改縣名為永壽縣,屬新平郡。唐武德二至四年(619-621年)復置永壽縣,居豳州,縣治在麻亭(今永平鄉),唐貞觀二至三年(628-629年),又遷縣治至永壽坊村。唐興元二年(785年)德宗李適復遷縣治于永壽村。前后算來,永壽坊村作為永壽縣的軍、政、文化要地時間長達167年之久。加之該村長孫氏家族唐時出了一個名相長孫無忌,所以自古以來,永壽坊村就是一個歷史上很有名的村落,該村的長孫氏家族為永壽縣的名門望族。
2003年,永壽坊村長孫氏族面對和諧盛世,遂起修譜之心。于是由該族長孫振文、長孫振敏、長孫書亭、長孫仲泰、長孫學亭、長孫博等人組成了一個修譜小組。由長孫氏的八十世孫長孫振文、長孫振敏和董沐謹執筆撰寫。歷時一年,于2003年12月15日修撰完成了《永壽坊村家譜》。
家譜是一個家族內部的信史,是家庭演變的記錄,是以嚴整的單位、明確的分類,用以記敘人、事、物的錄籍,是純正血統的可靠藍本。一部完善的族譜記錄著每個家族的發源、生息、繁衍的過程。《永壽坊村家譜》,就是永壽坊村長孫氏家族的一部鮮活的生命史。
據《永壽縣志》記載,永壽坊村的長孫姓氏相傳是唐相長孫無忌后裔,祖籍河南洛陽,唐初來永壽坊。初來者長孫步云,自稱是長孫仁的二十四代孫,定居永壽坊村。今長孫姓聚族永壽坊村,分支龍頭溝村。
同《永壽縣志》記載相似,在永壽坊村的村民中流傳著另一種關于長孫家族的傳說。說是長孫無忌在唐時的朋黨之爭中被許敬宗、武后一派陷害失寵后,被唐高宗貶到了黔州(今四川彭水縣)。朝廷隨即派殺手一路到黔州刺殺了他,并禍及家族。長孫無忌的兒子為了使父親落葉歸根,于是準備將父親的尸體運回洛陽老家安葬,半路打聽到洛陽老家的族人也已遭通緝殺戮,便改道長安方向,當時京城長安城內凡和長孫無忌來往甚密的官員也同遭禍患。無奈之下,長孫無忌的兒子便載著父親的尸體一路北上來到了永壽坊村,以金頭玉身安葬父親于此。自己從此也隱居于此。半道途經五峰山(永壽、乾縣、禮泉三縣交界處)的時候,為了惑眾遮目,他曾將父親的頭埋在了永壽境內的上邑鄉南順什村。至今南順什村埋有長孫無忌頭的一個小山包,人們還叫它無忌頭。長孫無忌密葬于永壽坊村的事后來被官方知曉后,直到民國時,凡來永壽做官的官員,上任前都要先去永壽坊村拜祭長孫無忌,村民為了接待這些一撥一撥的客人,就在長孫無忌墓旁建了一個占地四十畝之大的拴馬樁場,供來客歇息,安置車馬,并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戲樓,供來客休閑娛樂。后來,村民實在無力應付這些絡繹不絕的來客,就對外宣稱,該村的長孫無忌墓為假墓,是衣冠冢。慢慢的,永壽坊村便無人問津,安寂了下來。如今四十畝大的拴馬樁場已沒有了蹤跡,戲樓雖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毀壞,但經過修復仍在。從長孫無忌后裔繁衍至今,永壽坊村的長孫氏子民已達1339口。
該族唐初至今千余年,沒有流傳譜牒,僅存各支系清末民初一些支離破碎的篇章。民國時期長孫邦俊,長孫有章曾修家譜一冊,也未能留存,僅找到了初修譜。這次修譜,擯棄舊規,本著男女平等的原則,入贅男之子與兄弟同列,撫養不作區別,獨女入譜。行輩字從北魏時的世祖長孫仁起至24世祖長孫步云,記敘清楚;從25世祖至64世無考;從65世至今83代記載完整。
該《家譜》共分為序言、凡例、姓氏溯源、姓氏考證、行輩字、世祖譜、長孫氏名流、重修長孫無忌墓草圖、長孫氏家規、長孫氏世祖譜、東分譜、西分譜、南分譜、北分譜、中分譜共14個部分。《家譜》收錄了自十六國時代至民國時期的長孫氏名流60余人,其中就有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父親長孫晟等人。《家譜》不僅翔實地記敘了永壽坊村長孫氏家族的繁衍變遷,同時也為研究永壽縣的歷史變遷、古時民居分布、社會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咸陽日報 2007-10-25 史小平 陳文明)
據《永壽縣志》記載,從西魏大統十四年(548-558年)永壽境內建廣壽縣,縣治就在永壽坊村,先屬涇州,后屬豳州;北周明帝二年(558年)遷永壽縣治至今永壽村,改縣名為永壽縣,屬新平郡。唐武德二至四年(619-621年)復置永壽縣,居豳州,縣治在麻亭(今永平鄉),唐貞觀二至三年(628-629年),又遷縣治至永壽坊村。唐興元二年(785年)德宗李適復遷縣治于永壽村。前后算來,永壽坊村作為永壽縣的軍、政、文化要地時間長達167年之久。加之該村長孫氏家族唐時出了一個名相長孫無忌,所以自古以來,永壽坊村就是一個歷史上很有名的村落,該村的長孫氏家族為永壽縣的名門望族。
2003年,永壽坊村長孫氏族面對和諧盛世,遂起修譜之心。于是由該族長孫振文、長孫振敏、長孫書亭、長孫仲泰、長孫學亭、長孫博等人組成了一個修譜小組。由長孫氏的八十世孫長孫振文、長孫振敏和董沐謹執筆撰寫。歷時一年,于2003年12月15日修撰完成了《永壽坊村家譜》。
家譜是一個家族內部的信史,是家庭演變的記錄,是以嚴整的單位、明確的分類,用以記敘人、事、物的錄籍,是純正血統的可靠藍本。一部完善的族譜記錄著每個家族的發源、生息、繁衍的過程。《永壽坊村家譜》,就是永壽坊村長孫氏家族的一部鮮活的生命史。
據《永壽縣志》記載,永壽坊村的長孫姓氏相傳是唐相長孫無忌后裔,祖籍河南洛陽,唐初來永壽坊。初來者長孫步云,自稱是長孫仁的二十四代孫,定居永壽坊村。今長孫姓聚族永壽坊村,分支龍頭溝村。
同《永壽縣志》記載相似,在永壽坊村的村民中流傳著另一種關于長孫家族的傳說。說是長孫無忌在唐時的朋黨之爭中被許敬宗、武后一派陷害失寵后,被唐高宗貶到了黔州(今四川彭水縣)。朝廷隨即派殺手一路到黔州刺殺了他,并禍及家族。長孫無忌的兒子為了使父親落葉歸根,于是準備將父親的尸體運回洛陽老家安葬,半路打聽到洛陽老家的族人也已遭通緝殺戮,便改道長安方向,當時京城長安城內凡和長孫無忌來往甚密的官員也同遭禍患。無奈之下,長孫無忌的兒子便載著父親的尸體一路北上來到了永壽坊村,以金頭玉身安葬父親于此。自己從此也隱居于此。半道途經五峰山(永壽、乾縣、禮泉三縣交界處)的時候,為了惑眾遮目,他曾將父親的頭埋在了永壽境內的上邑鄉南順什村。至今南順什村埋有長孫無忌頭的一個小山包,人們還叫它無忌頭。長孫無忌密葬于永壽坊村的事后來被官方知曉后,直到民國時,凡來永壽做官的官員,上任前都要先去永壽坊村拜祭長孫無忌,村民為了接待這些一撥一撥的客人,就在長孫無忌墓旁建了一個占地四十畝之大的拴馬樁場,供來客歇息,安置車馬,并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戲樓,供來客休閑娛樂。后來,村民實在無力應付這些絡繹不絕的來客,就對外宣稱,該村的長孫無忌墓為假墓,是衣冠冢。慢慢的,永壽坊村便無人問津,安寂了下來。如今四十畝大的拴馬樁場已沒有了蹤跡,戲樓雖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毀壞,但經過修復仍在。從長孫無忌后裔繁衍至今,永壽坊村的長孫氏子民已達1339口。
該族唐初至今千余年,沒有流傳譜牒,僅存各支系清末民初一些支離破碎的篇章。民國時期長孫邦俊,長孫有章曾修家譜一冊,也未能留存,僅找到了初修譜。這次修譜,擯棄舊規,本著男女平等的原則,入贅男之子與兄弟同列,撫養不作區別,獨女入譜。行輩字從北魏時的世祖長孫仁起至24世祖長孫步云,記敘清楚;從25世祖至64世無考;從65世至今83代記載完整。
該《家譜》共分為序言、凡例、姓氏溯源、姓氏考證、行輩字、世祖譜、長孫氏名流、重修長孫無忌墓草圖、長孫氏家規、長孫氏世祖譜、東分譜、西分譜、南分譜、北分譜、中分譜共14個部分。《家譜》收錄了自十六國時代至民國時期的長孫氏名流60余人,其中就有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父親長孫晟等人。《家譜》不僅翔實地記敘了永壽坊村長孫氏家族的繁衍變遷,同時也為研究永壽縣的歷史變遷、古時民居分布、社會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咸陽日報 2007-10-25 史小平 陳文明)
上一篇: 陳叔達 | 下一篇: 岑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