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墓始建于公元233年,坐落在聊城市東阿縣魚山西麓,始建于魏太和七年(233年)三月。墓室坐東朝西,為鑿山而修的洞穴墓,以青磚筑成,依山營穴,封土為冢,占地80公頃。東南兩側有黃河和小清河縈繞,合為襟帶,隔河群山連綿,攢峰聳翠,仿佛一道天然屏風;北面金堤綿亙,似黃龍靜臥,沃野萬頃。據銘文記載,當時修墓的有200人,由兗州刺史督修。從券拱式的墓門內往下看,有一深不見底的水井,才華橫溢、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子建的棺槨就懸在此井中。墓冢右前方,有一高約3米的古碑樓,門楣上刻“曹植隋碑”4個楷書大字。碑樓內有隋開皇十三年(593年)立的神道碑。碑樓西壁嵌有石刻橫批一方,上有明弘治八年山東按察司洽陽九皋子贊揚曹植才華的七律一首。東壁嵌有一方豎碑,年久風化,字跡不清,僅能辨認碑冠“魏陳思王傳碑”6個小篆體大字標題,估計當為敘寫曹植生平事跡的銘刻。墓門前還有清末民初時期縣和事的兩方題詞碑碣和一方清代維修碑樓記事石。1981年維修了隋碑樓,修建了墓基圍墻。近期,當地政府又對曹植墓進行全面修復,并修建“曹植紀念館”。同濟大學古建筑專家路秉杰為墓門樓繪制了草圖;畫家吳作人為紀念館題寫匾額,戴敦邦畫就曹植像;孫瑜、劉海粟、顏文良、趙樸初、溥杰為之題詞寫詩;沈雁冰生前親筆題寫的“東阿王曹子建之墓”也勒石豎于墓前;中央歷史博物館將珍藏的132件曹植墓出土文物,派專車運交當地政府。這一千年古墓以嶄新的面貌供人游覽。1996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 程顥 | 下一篇: 陳子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