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詩人:岑參 朝代:唐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
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云屯,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
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云屯,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古詩賞析
【注釋】
①角:號角,軍中報時和指揮行動的樂器。
②旄頭:即星空二十八宿中的昴宿,舊時稱為“胡星”。此處以星喻胡人。
③羽書:緊急軍書,上面插有鳥羽。
④渠黎:古西域國名,在今新疆米泉東南。
⑤單于:本是匈奴君主的稱號,此處泛指少數民族首領。
⑥輪臺:古地名,在今新疆輪臺東南。
⑦伐:擊,敲打。
⑧虜塞:敵方的要塞。
⑨劍河:水名,在今新疆境內。
⑩青史:古代削竹簡記事,因稱史書為“青史”。
②旄頭:即星空二十八宿中的昴宿,舊時稱為“胡星”。此處以星喻胡人。
③羽書:緊急軍書,上面插有鳥羽。
④渠黎:古西域國名,在今新疆米泉東南。
⑤單于:本是匈奴君主的稱號,此處泛指少數民族首領。
⑥輪臺:古地名,在今新疆輪臺東南。
⑦伐:擊,敲打。
⑧虜塞:敵方的要塞。
⑨劍河:水名,在今新疆境內。
⑩青史:古代削竹簡記事,因稱史書為“青史”。
【譯文】
輪臺城頭的夜幕,被聲聲號角劃破;輪臺城北的天空,旄頭星正在墜落。插著羽毛的緊急情報,作業剛從渠黎傳過,單于率領的大軍,已在金山以西出沒。從戍樓上向西望去,黑色的煙塵滾滾升騰,我們中原的雄獅,也已在輪臺城北駐屯。手持旄節的大將,威風凜凜率軍西征,黎明時分笛聲響處,浩浩蕩蕩大軍起程。軍陣的四邊都擂動戰鼓,莽莽雪海也涌起波濤;三軍將士高聲吶喊,巍巍的陰山也為之動搖。敵軍的營壘也非等閑,殺氣騰騰直沖云天;古戰場上凄凄慘慘,白骨累累纏繞著草根。那劍河上寒風急驟,吹裹著大片的雪花;那沙口邊石頭凍硬,馬蹄踏上也會脫落。為了報效國家,亞相您甘愿冒這困苦艱辛;決心報答君主,讓邊塞的塵沙永遠寧靜。自古以來,誰不知道彪炳史冊的英雄?且看當今的任務,要創建超越古人的功勛。
【賞析】
這首七古與《走馬川行》系同一時期、為同一事、贈同一人之作。但《走馬川行》未寫戰斗,而是通過將士頂風冒雪的夜行軍情景烘托必勝之勢;此詩則直寫戰陣之事,具體手法與前詩也有所不同。此詩可分四層。
起首六句寫戰斗以前兩軍對壘的緊張狀態。雖是制造氣氛,卻與《走馬川行》從自然環境落筆不同。那里是飛沙走石,暗示將有一場激戰;而這里卻直接從戰陣入手:軍府駐地的城頭,角聲劃破夜空,呈現出一種異樣的沉寂,暗示部隊已進入緊張的備戰狀態。據《史記。天官書》:“昴為髦頭(旄頭),胡星也”,古人認為旄頭跳躍主胡兵大起,而“旄頭落”則主胡兵覆滅。“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連用“輪臺城”三字開頭,造成連貫的語勢,烘托出圍繞此城的戰時氣氛。把“夜吹角”與“旄頭落”兩種現象聯系起來,既能表達一種敵愾的意味,又象征唐軍之必勝。氣氛醞足,然后倒插一筆:“羽書昨夜過渠黎(在今新疆輪臺縣東南),單于已在金山(阿爾泰山)西”,交待出局勢緊張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果因倒置的手法,使開篇奇突警湛。“單于已在金山西”與“漢兵屯在輪臺北”,以相同句式,兩個“在”字,寫出兩軍對壘之勢。敵對雙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樓西望煙塵黑”,寫出一種瀕臨激戰的靜默。局勢之緊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緊接四句寫白晝出師與接仗。手法上與《走馬川行》寫夜行軍大不一樣,那里是銜枚急走,不聞人聲,極力描寫自然;而這里極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陣,正正之旗,突出軍隊的聲威。開篇是那樣奇突,而寫出師是如此從容、鎮定,一張一弛,氣勢益顯。作者寫自然好寫大風大雪、極寒酷熱,而這里寫軍事也是同一作風,將是擁旄(節旄,軍權之象征)之“上將”,三軍則寫作“大軍”,士卒吶喊是“大呼”。總之,“其所表現的人物事實都是最偉大、最雄壯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鉦合奏的鼓吹曲一樣,十分震動人的耳鼓。和那絲竹一般細碎而悲哀的詩人正相反對。”(徐嘉瑞《岑參》)于是軍隊的聲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凍的雪海亦為之洶涌,巍巍陰山亦為之搖撼,這出神入化之筆表現出一種所向無敵的氣概。
“三軍大呼陰山動”,似乎胡兵亦將敗如山倒。殊不知下面四句中,作者拗折一筆,戰斗并非勢如破竹,而斗爭異常艱苦。“虜塞兵氣連云屯”,極言對方軍隊集結之多。詩人借對方兵力強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為強大,這種以強襯強的手法極妙。“戰場白骨纏草根”,借戰場氣氛之慘淡暗示戰斗必有重大傷亡。以下兩句又極寫氣候之奇寒。“劍河”、“沙口”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帶殺氣;寫風曰“急”,寫雪片曰“闊”,均突出了邊地氣候之特征;而“石凍馬蹄脫”一語尤奇:石頭本硬,“石凍”則更硬,竟能使馬蹄脫落,則戰爭之艱苦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寫奇寒與犧牲,似是渲染戰爭之恐怖,但這并不是他的最終目的。作為一個意志堅忍、喜好宏偉壯烈事物的詩人,如此淋漓興會地寫戰場的嚴寒與危苦,是在直面正視和欣賞一種悲壯畫面,他這樣寫,正是歌頌將士之奮不顧身。他越是寫危險與痛苦,便“越發得意,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淚出,更越發快活。”(徐嘉瑞《岑參》)下一層中說到“甘苦辛”,亦應有他自身體驗在內。
末四句照應題目,預祝奏凱,以頌揚作結。封常清于天寶十三載以節度使攝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漢時位次宰相,故詩中美稱為“亞相”。“誓將報主靜邊塵”,雖只寫“誓”,但通過前面兩層對戰爭的正面敘寫與側面烘托,已經有力地暗示出此戰必勝的結局。末二句預祝之詞,說“誰不見”,意味著古人之功名書在簡策,萬口流傳,早覺不新鮮了,數風流人物,則當看今朝。“今見功名勝古人”,樸質無華而擲地有聲,遙應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層寫戰斗艱苦而此處寫戰勝之榮耀,一抑一揚,跌宕生姿。前此皆兩句轉韻,節奏較促,此四句卻一韻流轉而下,恰有奏捷的輕松愉快之感。在別的詩人看來,一面是“戰場白骨纏草根”而一面是“今見功名勝古人”,不免生出“一將功成萬骨枯”一類感慨,蓋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為盛唐時代浪漫詩風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參,無疑更喜歡強者,喜歡塑造“超人”的形象。讀者從“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所感到的,不正如此么?
全詩四層寫來一張一弛,頓挫抑揚,結構緊湊,音情配合極好。有正面描寫,有側面烘托,又運用象征、想象和夸張等手法,特別是渲染大軍聲威,造成極宏偉壯闊的畫面,使全詩充滿浪漫主義激情和邊塞生活的氣息,成功地表現了三軍將士建功報國的英勇氣概。就此而言,又與《走馬川行》并無二致。
“戰場白骨纏草根”,白骨纏草、尸橫遍野的戰場,令人膽戰心驚。但這就是戰爭!詩人對此沒有絲毫的怯懦之態,不作凄苦之語,確是戰場送別之作的本色。
這首詩和《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寫于同一時期,都是送別封常清西征之作,也都是岑參寫邊地戰爭的詩。詩中,作者極力頌揚了封常清率師西征,“報主靜邊塵”的巨大勛績,認為他的戰功勝過了古人,應該彪炳青史,流芳百世。詩的開頭兩句,并不是說胡人已兵臨城下,輪臺告急了,而是說,只要漢唐軍在輪臺城頭把戰斗的號角吹響,在輪臺北邊的敵人早就命定要滅亡。說明勝利已經在望了。接著敘述了出師的經過:從羽書告急,到大軍開拔,表明這次戰爭是叛軍挑起的,唐軍是正義之師。所以下面緊接著濃墨重筆寫出了西征將士氣沖霄漢的勇武精神和頂風冒寒的戰斗意志。最后以對封常清的祝愿作結,既歌頌了他立功邊塞的報國貞忠,也贊揚了這次平叛戰爭的必勝。全詩以激越雄渾的筆調,生動地描寫出戎邊將士慷慨赴敵、精忠報國的英雄氣概。在寫作手法上,充滿著獨特的邊塞氣息和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并且情調激越,風格豪放。
起首六句寫戰斗以前兩軍對壘的緊張狀態。雖是制造氣氛,卻與《走馬川行》從自然環境落筆不同。那里是飛沙走石,暗示將有一場激戰;而這里卻直接從戰陣入手:軍府駐地的城頭,角聲劃破夜空,呈現出一種異樣的沉寂,暗示部隊已進入緊張的備戰狀態。據《史記。天官書》:“昴為髦頭(旄頭),胡星也”,古人認為旄頭跳躍主胡兵大起,而“旄頭落”則主胡兵覆滅。“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連用“輪臺城”三字開頭,造成連貫的語勢,烘托出圍繞此城的戰時氣氛。把“夜吹角”與“旄頭落”兩種現象聯系起來,既能表達一種敵愾的意味,又象征唐軍之必勝。氣氛醞足,然后倒插一筆:“羽書昨夜過渠黎(在今新疆輪臺縣東南),單于已在金山(阿爾泰山)西”,交待出局勢緊張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果因倒置的手法,使開篇奇突警湛。“單于已在金山西”與“漢兵屯在輪臺北”,以相同句式,兩個“在”字,寫出兩軍對壘之勢。敵對雙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樓西望煙塵黑”,寫出一種瀕臨激戰的靜默。局勢之緊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緊接四句寫白晝出師與接仗。手法上與《走馬川行》寫夜行軍大不一樣,那里是銜枚急走,不聞人聲,極力描寫自然;而這里極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陣,正正之旗,突出軍隊的聲威。開篇是那樣奇突,而寫出師是如此從容、鎮定,一張一弛,氣勢益顯。作者寫自然好寫大風大雪、極寒酷熱,而這里寫軍事也是同一作風,將是擁旄(節旄,軍權之象征)之“上將”,三軍則寫作“大軍”,士卒吶喊是“大呼”。總之,“其所表現的人物事實都是最偉大、最雄壯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鉦合奏的鼓吹曲一樣,十分震動人的耳鼓。和那絲竹一般細碎而悲哀的詩人正相反對。”(徐嘉瑞《岑參》)于是軍隊的聲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凍的雪海亦為之洶涌,巍巍陰山亦為之搖撼,這出神入化之筆表現出一種所向無敵的氣概。
“三軍大呼陰山動”,似乎胡兵亦將敗如山倒。殊不知下面四句中,作者拗折一筆,戰斗并非勢如破竹,而斗爭異常艱苦。“虜塞兵氣連云屯”,極言對方軍隊集結之多。詩人借對方兵力強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為強大,這種以強襯強的手法極妙。“戰場白骨纏草根”,借戰場氣氛之慘淡暗示戰斗必有重大傷亡。以下兩句又極寫氣候之奇寒。“劍河”、“沙口”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帶殺氣;寫風曰“急”,寫雪片曰“闊”,均突出了邊地氣候之特征;而“石凍馬蹄脫”一語尤奇:石頭本硬,“石凍”則更硬,竟能使馬蹄脫落,則戰爭之艱苦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寫奇寒與犧牲,似是渲染戰爭之恐怖,但這并不是他的最終目的。作為一個意志堅忍、喜好宏偉壯烈事物的詩人,如此淋漓興會地寫戰場的嚴寒與危苦,是在直面正視和欣賞一種悲壯畫面,他這樣寫,正是歌頌將士之奮不顧身。他越是寫危險與痛苦,便“越發得意,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淚出,更越發快活。”(徐嘉瑞《岑參》)下一層中說到“甘苦辛”,亦應有他自身體驗在內。
末四句照應題目,預祝奏凱,以頌揚作結。封常清于天寶十三載以節度使攝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漢時位次宰相,故詩中美稱為“亞相”。“誓將報主靜邊塵”,雖只寫“誓”,但通過前面兩層對戰爭的正面敘寫與側面烘托,已經有力地暗示出此戰必勝的結局。末二句預祝之詞,說“誰不見”,意味著古人之功名書在簡策,萬口流傳,早覺不新鮮了,數風流人物,則當看今朝。“今見功名勝古人”,樸質無華而擲地有聲,遙應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層寫戰斗艱苦而此處寫戰勝之榮耀,一抑一揚,跌宕生姿。前此皆兩句轉韻,節奏較促,此四句卻一韻流轉而下,恰有奏捷的輕松愉快之感。在別的詩人看來,一面是“戰場白骨纏草根”而一面是“今見功名勝古人”,不免生出“一將功成萬骨枯”一類感慨,蓋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為盛唐時代浪漫詩風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參,無疑更喜歡強者,喜歡塑造“超人”的形象。讀者從“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所感到的,不正如此么?
全詩四層寫來一張一弛,頓挫抑揚,結構緊湊,音情配合極好。有正面描寫,有側面烘托,又運用象征、想象和夸張等手法,特別是渲染大軍聲威,造成極宏偉壯闊的畫面,使全詩充滿浪漫主義激情和邊塞生活的氣息,成功地表現了三軍將士建功報國的英勇氣概。就此而言,又與《走馬川行》并無二致。
“戰場白骨纏草根”,白骨纏草、尸橫遍野的戰場,令人膽戰心驚。但這就是戰爭!詩人對此沒有絲毫的怯懦之態,不作凄苦之語,確是戰場送別之作的本色。
這首詩和《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寫于同一時期,都是送別封常清西征之作,也都是岑參寫邊地戰爭的詩。詩中,作者極力頌揚了封常清率師西征,“報主靜邊塵”的巨大勛績,認為他的戰功勝過了古人,應該彪炳青史,流芳百世。詩的開頭兩句,并不是說胡人已兵臨城下,輪臺告急了,而是說,只要漢唐軍在輪臺城頭把戰斗的號角吹響,在輪臺北邊的敵人早就命定要滅亡。說明勝利已經在望了。接著敘述了出師的經過:從羽書告急,到大軍開拔,表明這次戰爭是叛軍挑起的,唐軍是正義之師。所以下面緊接著濃墨重筆寫出了西征將士氣沖霄漢的勇武精神和頂風冒寒的戰斗意志。最后以對封常清的祝愿作結,既歌頌了他立功邊塞的報國貞忠,也贊揚了這次平叛戰爭的必勝。全詩以激越雄渾的筆調,生動地描寫出戎邊將士慷慨赴敵、精忠報國的英雄氣概。在寫作手法上,充滿著獨特的邊塞氣息和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并且情調激越,風格豪放。
網友關注
- 送馬上嬌圖與秋壑監丞
- 十日同憲僚登高
- 題吳門顏氏敬享亭石記
- 早春牡丹
- 題高氏煙雨館
- 送放生池碑
- 題水仙
- 曲澗
- 弟子規
- 買硯碑
- 墻頭花
- 天平方丈梅下見持要舊題
- 題趙大年小影
- 問梅寄賈秋壑先生
- 尤美亭
- 秋壑納室慶席諸友分韻
- 夜飲歸戲作
- 高渭南席上燭照牡丹
- 折枝
- 九三月丹
- 夜泊法忍寺
- 里中康節庵畫墨梅求詩因述本末以示之
- 囧是……
- 送朱支倉試刑法科
- 南林張園
- 仲弟借書持要不謹護有損為之覆背葺還
- 鴻禧觀次高橫槎韻
- 二禽方戲贈難弟·歸歸歸
- 必大弟赴新城簿
- 觀博陽山火
- 食雪
- 客中思家
- 與帥干駕閣宗叔
- 登普滿塔
- 康不領此詩又有許梅谷者仍求再賦長律
- 文宣公祠宇新成
- 五更
- 斬偶行
- 和帑院叔
- 江樓遲客
- 初冬客中見小春海棠
- 王翠巖寫竹求詩
- 養鸂鶒
- 題玉川月蝕詩后
- 寄湯帳干
- 臨安客中
- 邑圃池上
- 經過
- 題黃巖夏氏曉山亭詩卷
- 游金精次韻
- 何氏書堂
- 古劍詞
- 讀元勇雪溪先生墓銘
- 庚辰除夕
- 甲辰歲朝把筆
- 江灣僧舍水石芭蕉
- 題墨蘭圖
- 安吉州賦牡丹
- 詠史贈王侍御
- 謝徐正十一兄惠牡丹顏帖
- 重賦暨邑池亭
- 題照禪師道場
- 萬壽寺避暑讀書
- 招石希孟朝飯
- 賣鏡
- 厖蚓圖
- 贈筆工吳升
- 憲使陳習庵先生除司業
- 拜范文正公祠
- 上習庵陳先生
- 見與不見
- 山行晚歸
- 及書六考喜效白體
- 贈術者
- 種石菖蒲
- 種水芭蕉
- 詩談
- 辛巳除夕
- 九里松馬上作
- 為倉使吳荊溪先生壽
- 拜掃易齋先生墓
精品推薦
- 平安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同仁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8℃
- 烏什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5/9℃
- 文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31/20℃
- 焉耆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4/11℃
- 海西州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2/10℃
- 福海縣05月30日天氣:陰轉晴,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0/9℃
- 迭部縣05月30日天氣:陣雨轉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4/10℃
- 和政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5/13℃
- 香港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