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鞄
páo ? ㄆㄠˊ
◎ 古指制皮革的工人。
◎ 古同“匏”,八音之一。
◎ 古同“枹”,鼓槌。
◎ 姓。
漢語字典
[①][páo]
[《廣韻》薄交切,平肴,並。]
[《廣韻》防教切,去效,並。]
[《廣韻》薄巧切,上巧,並。]
[《廣韻》匹角切,入覺,滂。]
(1)古代制革工。
(2)通“枹”。鼓槌。
(3)皮包。
音韻參考
[廣 韻]:薄交切,下平5肴,páo,效開二平肴並
[平水韻]:下平三肴·去聲十九效·入聲二沃
[粵 語]:paai4paau4pok3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戌集中】【革字部】 鞄; 康熙筆畫:14; 頁碼:頁1386第38【廣韻】【集韻】??匹角切,音璞。【說文】柔革工也。讀若樸。【周禮·冬官考工記·攻皮之工函鮑韗韋裘註】鮑,或爲鞄。倉頡篇有鞄??。【釋文】鞄,匹學切。劉音僕。 又【唐韻】蒲角切【集韻】弼角切,??音雹。又【集韻】蒲沃切,音僕。又匹沃切,砲入聲。又【廣韻】薄交切【集韻】【韻會】【正韻】蒲交切,??音庖。又【廣韻】蒲巧切【集韻】【韻會】【正韻】部巧切,??音鮑。又【廣韻】防敎切【集韻】皮敎切【韻會】【正韻】步敎切,??音鉋。義??同。??字原作北下宛。鞄??或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