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雉
zhì ? ㄓˋ
◎ 鳥,雄的羽毛很美,尾長;雌的淡黃褐色,尾較短。善走,不能久飛。肉可食,羽毛可做裝飾品。通稱“野雞”。
◎ 古代計算城墻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
◎ 城墻:雉堞。
英文翻譯
◎ 雉
pheasant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雉 zhì?
〈名〉
(1) (形聲。從隹,矢聲。隹( zhuī),短尾鳥的總稱。本義:野雞)
(2) 同本義 [pheasant]
雉有十四種。——《說文》
雉者,野鳥。——《尚書大傳》
雉,耿介之鳥也。——《韓詩章句》
離為雉。——《易·說卦》
凡摯士雉謂其守介節。交有時,別有倫也。——《禮記·曲禮》
雄雉于飛。——《詩·邶風·雄雉》
無雉兔鮒魚。——《墨子·公輸》
(3) 又如:雉尾扇(野雞尾部羽毛制作的扇子。亦為儀仗之一);雉尾(皇帝坐朝時左右侍從所執的用野雞尾羽制的扇障);雉經(吊死;上吊)
(4) 古代計算城墻面積的單位 [an ancient measure unit]。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
五楮而雉。——《公羊傳·定公十二年》
都城過百雉。——《左傳·隱公元年》。注:“三堵曰雉。”
王宮門阿之制五雉。——《考工記·匠人》。注:“長三尺高一丈。”
(5) 城墻 [wall]
出沒眺樓雉。——謝朓《和王著作八公山》
漢語字典
[①][zhì]
[《廣韻》直幾切,上旨,澄。]
“垁1”的今字。亦作“搱1”。亦作“鴙1”。
(1)鳥名。通稱野雞。雄者羽色美麗,尾長,可做裝飾品。雌者尾較短,灰褐色。善走,不能遠飛。肉味鮮美。
(2)指獵取野雞。參見“雉兔”。
(3)古代博戲中的采名。
(4)古代計算城墻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
(5)指雉堞。
(6)古代諸侯之宮門名。一說天子之宮門名。
(7)通“夷”。平。
(8)通“矢”。陳列。
(9)通“絼”。牛鼻繩。
[②][kǎi]
[《集韻》口駭切,上駭,溪。]
見“矲雉”。
[③][sì]
[《集韻》序姊切,上旨,邪。]
通“兕1”。
音韻參考
[廣 韻]:直幾切,上5旨,zhì,止開三上脂B澄
[平水韻]:上聲四紙·去聲四寘
[粵 語]:zi5zi6
[閩南語]:thi5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戌集中】【隹字部】 雉; 康熙筆畫:13; 頁碼:頁1365第24〔古文〕????【唐韻】【集韻】直幾切【韻會】【正韻】丈幾切,??音薙【說文】雉有十四種。【爾雅·釋鳥】鷂雉、鷮雉、鳪雉、鷩雉、秩秩海雉、鸐山雉、雗雉、鵫雉。雉絕有力奮。伊洛而南,素質五彩皆備成章曰翬。江淮而南,靑質五彩皆備成章曰鷂。南方曰??,東方曰鶅,北方曰鵗,西方曰鷷。【疏】別諸雉之名也。【易·說卦】離爲雉。【周禮·春官·大宗伯】六摯,士執雉。【公羊傳·襄二十七年】昧雉彼視。 又【爾雅·釋鳥】鵽鳩,??雉。【註】??雉,一名鵽鳩。 又【晏子·問篇】鄒滕雉犇而出其地,猶稱公侯。 又【晉語】雉經於新城之廟。【註】雉經,頭搶而懸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註】雉,長三丈,高一丈。【左傳·隱元年】都城過百雉。【註】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徑三百雉,故其大都不過百雉。【管子·海王篇】吾欲藉於臺雉。 又【春秋·定二年】雉門及兩觀災。【註】雉,公宮之南門。 又【揚雄·甘泉賦】列新雉於林薄。【註】服虔曰:新雉,香草也。 又【爾雅·釋詁】雉,??也。【註】義未詳。 又【揚子·方言】雉,理也。 又【韻會】姓也。殷後有雉氏。 又【前漢·高后紀註】荀悅曰:諱雉之字曰野雞。師古曰:呂后名雉,故臣下諱雉也。【韻會】漢人諱之,謂雉爲野雞。 又【集韻】序??切,音?。本作??。詳??字註。 又【集韻】演爾切,音酏。縣名。【前漢·地理志】江夏郡下雉縣。【註】雉,羊氏反。【又】南陽郡雉縣。【註】弋爾反。 又【集韻】口駭切,音鍇。桂林人謂人短爲矲雉,或作????。 又直利切,音稚。野雞也。
考證:〔【說文】東方曰鶹〕 謹照原文曰鶹改曰鶅。〔【前漢·高后紀註】荀悅曰,諱雉之字野雞。〕 謹照原文野雞上增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