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机,狠狠捏着两个奶头折磨,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精品

查字典logo
您的位置: 查字典 > 漢語字典 > 隰的意思
  • 拼音:
  • 注音: ㄒㄧˊ
  • 部首筆劃:2
  • 總筆劃:16
  • 繁體字:
  • 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 簡體部首:
  • 造字法:會意
  • 筆順:折豎豎折橫橫折折捺折折捺捺捺捺捺

基本解釋


xí ? ㄒㄧˊ
◎ 低濕的地方:“山有榛,隰有苓”
◎ 新開墾的田。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xí?
〈名〉
(1) (形聲。阜:土山,與土地有關。本義:低濕之地)
(2) {同本義}[swamps]
隰,阪下濕也。——《說文
下濕曰隰。——《爾雅·釋地》。李注:“謂土地窊下常阻洳,名為隰也。又,可食者曰原,陂者曰阪,下者曰隰。”
上平曰原,下平曰隰。——《公羊傳·昭公元年》
原隰底績。——《·禹貢》
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周禮·大司徒》
牧隰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注:“隰皋,水厓下濕。”
平原之隰。——《管子·形勢》。注:“下澤也。”
丘隰水潦。——《淮南子·時則》
山有榛,隰有苓。——《·邶風·簡兮》
南望原隰。——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隰草(低濕地方所生長的草);隰皋(水邊低洼,生長牧草的地方)
(4) 新開墾的田地 [newly cultivated farm]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周頌·載芟》

漢語字典

[①][xí]
[《廣韻》似入切,入緝,邪。]
(1)低濕的地方。
(2)新墾的田地。
(3)春秋齊邑名,即犁丘。在今山東省臨邑縣西。
(4)古州名。在今山西省隰縣。春秋晉稱蒲邑,漢為蒲子縣,隋為隰州。
(5)姓。春秋時齊有大夫隰朋。見《左傳·僖公九年》。
[②][xiè]
[《集韻》悉協切,入帖,心。]
同“濕4”。
人名用字。

音韻參考

[上古音]:緝部邪母,zi?p
[廣 韻]:似入切,入26緝,xí,深開三入侵A邪
[平水韻]:入聲十四緝
[粵 語]:zaap6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戌集中】【阜字部】 隰; 康熙筆畫:22; 頁碼:頁1362第12
〔古文〕??【唐韻】似入切【集韻】【韻會】【正韻】席入切,??音習。【爾雅·釋地】下濕曰隰。【說文】阪下濕也。【釋名】隰,蟄也。蟄,濕意也。【書·禹貢】原隰底績。【詩·邶風】山有榛,隰有苓。【公羊傳·昭元年】下平曰隰。 又【詩·周頌】徂隰徂畛。【箋】隰謂新發田也。【疏】隰,指地形而言,則是未嘗墾發,故知謂新發田也。 又【左傳·桓三年】逐翼侯于汾隰。【註】汾隰,汾水邊也。【後漢·西羌傳】昔晉侯敗北戎于汾、隰。【註】二水名。○按汾隰,當從左傳註。 又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隰郕。【註】在懷縣西南。【前漢·地理志】西河郡隰成。又【左傳·文十六年】先君蚡冒,所以服陘隰也。【註】陘隰,地名。 又【廣韻】州名。左傳曰:重耳居蒲,卽隰川州,故蒲城是也。漢爲蒲子縣後,魏齊周之閒爲沁州。隋爲隰州,以州前有泉下濕,蓋取下濕之義名之也。又姓。【左傳·僖九年】齊隰朋帥師會秦師,納晉惠公。 又【集韻】悉協切,音燮。人名。春秋傳有公子隰。○按春秋襄八年,鄭人侵蔡,獲蔡公子燮。燮,榖梁傳作溼。釋文,溼,本又作隰,又音燮,是隰直與燮通用,不特音同也。 【玉篇】同??。【集韻】或作??濕。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小篆 楷體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宋體臺灣細明體香港明體日本明朝體韓國明朝體舊字形

隰的意思、基本信息

  • 五筆86:BJXO
  • 五筆98:BJXO
  • 五行:金
  • UniCode:U+96B0
  • 四角號碼:76233
  • 倉頡:NLAVF
  • GBK編碼:DAF4
  • 規范漢字編號:618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宁| 探索| 长沙县| 蒲江县| 班戈县| 柳河县| 琼海市| 门源| 屯留县| 运城市| 天津市| 通州区| 萨迦县| 元朗区| 和硕县| 铜川市| 遵义市| 万山特区| 修文县| 邛崃市| 丹江口市| 南阳市| 甘南县| 博野县| 宽城| 宝山区| 威宁| 岑巩县| 乳山市| 富锦市| 特克斯县| 纳雍县| 霍林郭勒市| 措勤县| 尉氏县| 柳林县| 通山县| 高碑店市| 科尔| 奉贤区| 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