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机,狠狠捏着两个奶头折磨,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精品

查字典logo
您的位置: 查字典 > 漢語字典 > 鐙的意思
  • 拼音: dèng
  • 注音: ㄉㄥˋ
  • 部首筆劃:5
  • 總筆劃:17
  • 繁體字:
  • 漢字結(jié)構(gòu):左右結(jié)構(gòu)
  • 簡體部首:
  • 造字法:形聲
  • 筆順:撇橫橫橫折折捺撇撇捺橫豎折橫捺撇橫

基本解釋


(鐙)
dèng ?ㄉㄥˋ
◎ 掛在馬鞍兩旁的鐵制腳踏:馬鐙鐙骨(聽骨之一,形狀像馬鐙)。

詳細(xì)解釋

詳細(xì)字義

鐙 dèng?
〈名〉
(1) 古代盛熟食器皿 [cooker]
鐙,錠也。從金,登聲。——《說文》。按,即登也。古用瓦,后世范金為之,又制此字。”
執(zhí)醴授之,執(zhí)鐙。——《禮記·祭統(tǒng)》。注:“鐙,豆下跗也。”
(2) 馬鐙 [stirrup]
鐙,鞍鐙。——《廣韻
(3) 古同“” [lamp;light]
蘭膏明燭,華鐙錯些。——《楚辭·招魂》

漢語字典

[①][dēng]
[《集韻》都騰切,平登,端。]
1”的繁體字。
(1)本作“”。瓦豆。古代陶制的食器,形似高足盤,或有蓋。
(2)指這種食器的基部。
(3)膏鐙。也稱錠、釘、燭豆、燭盤。古代照明用具。青銅制,上有盤,中有柱,下有底。或有三足及柄。盤所以盛膏,或中有錐供插燭。
(4)泛指燈;油燈。
[②][dèng]
[《廣韻》都鄧切,去嶝,端。]
亦作“1”。亦作“1”。“2”的繁體字。
掛在鞍子兩旁的腳踏。多用鐵制成。

音韻參考

[平水韻]:去聲二十五徑
[粵 語]:dang3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戌集上】【金字部】 鐙; 康熙筆畫:20; 頁碼:頁1328第06
【唐韻】都滕切【集韻】【韻會】都騰切,??音登。【說文】錠也。【徐鉉曰】錠中置燭,故謂之鐙。今俗別作燈,非是。【楚辭·招魂】華鐙錯些。【劉公幹·贈五官中郞將詩】明鐙熺炎光。 又山名。【山海經(jīng)】鼓鐙之山。 又與登同。【儀禮·公食大夫禮】實于鐙。【註】瓦豆謂之鐙。【疏】詩:于豆于登。毛傳:木曰豆,瓦曰登。【後漢·禮儀志】瓦鐙一,彤矢四。又【廣韻】都鄧切【集韻】【韻會】【正韻】丁鄧切,??音嶝。【廣韻】鞍鐙。【集韻】馬鞁具。【正字通】馬鞍兩旁,足所踏也。【韓致堯詩】和裙穿玉鐙。 又【韻會】豆下跗。【禮·祭統(tǒng)】執(zhí)鐙。【註】鐙,豆下跗也。【釋文】鐙,音登。又丁鄧反。

字源字形

鐙

鐙的意思、基本信息

  • 五筆86:QWGU
  • 五筆98:QWGU
  • 五行:金
  • UniCode:U+956B
  • 四角號碼:82718
  • 倉頡:XCNOT
  • GBK編碼:EFEB
  • 規(guī)范漢字編號:62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河县| 柳江县| 崇礼县| 阜南县| 丹巴县| 镇雄县| 团风县| 章丘市| 马边| 嫩江县| 措美县| 七台河市| 杂多县| 贵港市| 富川| 信丰县| 楚雄市| 临海市| 瓮安县| 武威市| 平湖市| 黑水县| 泽州县| 灌云县| 惠水县| 吴旗县| 乌兰察布市| 呼伦贝尔市| 江山市| 铁岭县| 武穴市| 开远市| 花莲县| 高淳县| 鲁山县| 定安县| 通海县| 安阳县| 金山区| 岫岩| 垫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