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錙
(錙)
zī ? ㄗˉ
◎ 古代重量單位,六銖等于一錙,四錙等于一兩:錙介(喻微?。?a href="/r_ci_19fd6ddcda234270f80b533dc9933cb4/" target="_blank">錙錘(喻微小)。錙銖(喻瑣碎的事或極少的錢)。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錙
錙 zī?
〈量〉
(1) (形聲。從金,甾聲。本義:古代的重量單位) 同本義 [zi, an ancient measure of weight]
錙,六銖也。——《說文》
錙錘之冠?!?a href="/r_ci_6dbde47615caac29cd51231b075a955c/" target="_blank">淮南子·說山》
八銖為錙?!?a href="#">廣韻》
銖六則錘,錘暉也;二錘則錙,錙熾也;二錙則兩也?!?a href="#">風俗風義》
雖分國如錙銖?!?a href="/r_ci_4c0d31f14b8a027d80ecd66e21646064/" target="_blank">禮記·儒行》。鄭玄注:“八兩曰錙?!?br>
(2) 說法不一。等于6銖、8銖、12銖、6兩或8兩不等。引申為微小。如:錙毫(比喻細微處);錙介(比喻微小);錙錘(比喻微小之物);錙銖不爽(分毫不差)
漢語字典
[①][zī]
[《廣韻》側持切,平之,莊。]
亦作“鍿1”?!?a href="#">錙1”的繁體字。
(1)古代重量單位。其說不一,或謂六銖,或謂八銖,或謂六兩,或謂八兩。一般從《說文》,謂六銖,即一兩的四分之一。
(2)引申為少、細微。參見“錙介”、“錙銖”。
(3)通“緇”。黑色。參見“錙徒”。
(4)通“菑”。參見“錙壇之宮”。
音韻參考
[平水韻]:上平四支
[粵 語]:zi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戌集上】【金字部】 錙; 康熙筆畫:16; 頁碼:頁1328第06【唐韻】側持切【集韻】【韻會】莊持切,??音菑?!菊f文】本作鍿。六銖也。【荀子·富國篇註】八兩曰錙?!菊滞ā抗湃搜暂^量錙銖,謂輕微也。荀子註誤云八兩曰錙。正韻錙引荀註。韻會銖字註,八銖爲錙。??非。從說文爲正?!∮帧厩f子·徐無鬼】無徒翼於錙壇之宮?!驹]】錙壇,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