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銖
(銖)
zhū ? ㄓㄨˉ
◎ 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等于舊制一兩(亦有其他說法,標準不一):銖兩(極輕微的分量)。錙銖(古代很小的重量單位。喻極微小的數量)。銖積寸累(lěi )(喻一點一滴地積累)。
◎ 不鋒利:銖鈍。
英文翻譯
◎ 銖
baht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銖
銖 zhū?
〈量〉
(1) (形聲。從金,朱聲。從“金”與貨幣有關。本義: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
(2) 同本義 [an ancient weight measure]
雖分國如錙銖。——《禮記·儒行》
(3) 現代泰國基本貨幣單位[baht;bat]
銖,權十分黍之重也。——《說文》
(4) [名]∶姓
詞性變化
◎ 銖
銖 zhū?
〈形〉
(1) 鈍,不鋒利 [blunt]
其兵戈銖而無刃。——《淮南子·齊俗》
(2) 細微 [slight]
陛下銖分邪正,升黜分明,天下幸甚。——《遼史》
漢語字典
[①][zhū]
[《廣韻》市朱切,平虞,禪。]
“銖1”的繁體字。
(1)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單位。為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
(2)古代重量以黍為起算物,幾黍為一銖,各家所說不同。(1)百黍為一銖。《禮記·儒行》;“雖分國,如錙銖。”孔穎達疏:“十黍爲參,十參爲銖,二十四銖爲兩。”《國語·周語下》:“律度量衡,於是乎出”三國吳韋昭注:“黃鍾之管容秬黍千二百粒。粒百爲銖。”《漢書·律歷志上》:“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2)九十六黍為一銖。漢劉向《說苑·辨物》:“十六黍爲一豆,六豆爲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3)十黍當一銖。《荀子·富國》:“割國之錙銖以賂之,則割定而欲無猒。”楊倞注:“十黍之重爲銖。”(4)一百四十四粟當一銖。《淮南子·天文訓》:“十二粟而當一分,十二分而當一銖,十二銖而當半兩。”參閱清程瑤田《九穀考·銖法起于黍》。
(3)五銖錢的省稱。
(4)比喻精細,微小。
(5)鈍,不鋒利。
音韻參考
[平水韻]:上平七虞
[粵 語]:zyu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戌集上】【金字部】 銖; 康熙筆畫:14; 頁碼:頁1328第06【唐韻】市朱切【集韻】【韻會】慵朱切,??音殊。【說文】權十分黍之重也。一曰十黍爲絫,十絫爲銖。又八銖爲鍿,二十四銖爲兩。又孟康曰:黃鍾一龠容千二百黍,爲十二銖。【禮·儒行】雖分國如鍿銖。 又【博雅】鈍也。【淮南子·本經訓】其兵戈銖而無刃。【註】楚人謂刀頓爲銖。 又姓。【正字通】明弘治舉人銖炫,德興人。 又人名。【前漢·宣帝紀】右賢王銖婁渠堂入侍。【註】銖音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