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鈚
pī ? ㄆㄧˉ
◎ 一種較寬較薄的箭頭:“長鈚逐狡兔。”
◎ 鐵。
◎ 犁刃。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鈚 pī?
〈名〉
(1) 犁刃 [plough’s blade]
鈚,犁館別名。——《廣韻》。周祖謨校勘記:“館字誤,《集韻》作‘鈚’是也。”
(2) 鈚箭。箭的一種 [arrow]。如:鈚子箭(即鈚箭);鈚箭(箭頭較薄而闊,箭桿較長)
漢語字典
[①][pī]
[《廣韻》匹迷切,平齊,滂。]
[《廣韻》房脂切,平脂,並。]
(1)鈚箭。箭的一種。
(2)切削使光滑。
[②][bǐ]
即匕、朼。大木匙或大銅匙。古時祭祀,用以挑起鼎中的牲置于俎上,或者用以盛出甑甗中的飯食。
[③][bī]
同“鎞2”。
釵。參見“金鈚”。
音韻參考
[廣 韻]:房脂切,上平6脂,pí,止開三平脂A並
[粵 語]:pei4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戌集上】【金字部】 鈚; 康熙筆畫:12; 頁碼:頁1299第06【廣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音毗。【玉篇】鐵也。 又【廣韻】犁錧別名也。 又【集韻】一曰箭名。或作鎞錍。【杜甫詩】長鈚及狡兔。 又【集韻】篇迷切,音??。本作錍。【揚子·方言】箭鏃廣長而薄鎌謂之錍。【註】普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