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字典
[①][xiāng]
[《廣韻》許良切,平陽,曉。]
“鄉1”的繁體字。亦作“郷1”。亦作“鄊1”。“鄕1”的新字形。
(1)基層行政區劃名。后指縣以下的農村基層行政單位。(1)周制,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爲比,使之相保;五比爲閭,使之相受;四閭爲族,使之相葬;五族爲黨,使之相救;五黨爲州,使之相賙;五州爲鄉,使之相賓。”鄭玄注:“鄉萬二千五百家。”《莊子·逍遙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成玄英疏:“鄉是萬二千五百家也。”《漢書·食貨志上》:“五家爲鄰,五鄰爲里,四里爲族,五族爲黨,五黨爲州,五州爲鄉。鄉,萬二千五百戶也。”(2)春秋齊制,郊內二千家為一鄉。《國語·齊語》:“五家爲軌,軌爲之長;十軌爲里,里有司;四里爲連,連爲之長;十連爲鄉,鄉有良人焉。”又:“管子於是制國以爲二十一鄉。”韋昭注:“二千家爲一鄉。”又郊外三千家為一鄉。《國語·齊語》:“制鄙:三十家爲邑,邑有司;十邑爲卒,卒有卒帥;十卒爲鄉,鄉有鄉帥。”《管子·小匡》:“制五家爲軌,軌有長;六軌爲邑,邑有司;十邑爲率,率有長;十率爲鄉,鄉有良人。”王念孫《讀書雜志·管子四》:“率,當依《齊語》作卒。”(3)春秋戰國楚制,二千家為一鄉。《鹖冠子·王鈇》:“五家爲伍,伍爲之長;十伍爲里,里置有司;四里爲扁(甸),扁(甸)爲之長;十扁(甸)爲鄉,鄉置師。”(4)漢制,萬戶為鄉。《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5)唐宋迄今縣級以下的基層行政單位。《舊唐書·食貨志上》:“百戶爲里,五里爲鄉。”《宋史·袁燮傳》:“合保爲都,合都爲鄉,合鄉爲縣。”清譚嗣同《改并瀏陽城鄉各書院公啟》:“瀏陽書院凡六,城內曰南臺;東鄉曰獅山;曰洞溪;西鄉曰瀏西;南鄉曰文華;北鄉曰文光。”方之《鄉長買筆》四:“清早,周紅貞就跑到鄉里來了。”
(2)區域;地方。
(3)泛指城市以外的農村地區。
(4)指某種境界;情況。
(5)家鄉。
(6)輩類。
(7)指身體上的穴位。
(8)古官名。鄉大夫的略稱。
(9)鄉飲酒禮的略稱。
(10)通“薌(香)”。
[②][xiàng]
[《集韻》許亮切,去漾,曉。]
“鄉2”的繁體字。通“向1”。“鄕2”的新字形。
(1)窗戶。
(2)方向;方位。
(3)面向,朝著。
(4)去,前往。
(5)趨向。
(6)向往;景仰。
(7)偏向,偏愛。
(8)從前,原先。
(9)面臨,將要。參見“鄉2邇”、“鄉2晨”。
(10)介詞。表示動作的方向、對象等。
(11)連詞。表示假設。相當于“如果”、“假使”。
[③][xiǎng]
[《正字通》音享]
“鄉3”的繁體字。“鄕3”的新字形。
(1)通“饗(享)”。享用。
(2)通“響”。
音韻參考
[粵 語]:hoeng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酉集下】【邑字部】 鄕; 康熙筆畫:17; 頁碼:頁1275第29【廣韻】許良切【集韻】【韻會】【正韻】虛良切,??音香。【釋名】鄕,向也,衆所向也。【廣韻】萬二千五百家爲鄕。【前漢·食貨志】五家爲鄰,五鄰爲里,四里爲族,五族爲黨,五黨爲州,五州爲鄕,是萬二千五百戸也。 又上聲。【韻會】【正韻】??許兩切,與響同。【前漢·董仲舒傳】如影鄕之應形聲。 又【字彙補】與饗通。【前漢·文帝紀】尃鄕獨美其福。 又去聲。【集韻】【正韻】??許亮切。與嚮同。【禮·曲禮】則必鄕長者所視。【又】請席何鄕。 又【爾雅·釋宮】兩階閒謂之鄕。【註】人君南鄕當階閒。 又窻牖名。【禮·明堂位】刮楹達鄕。【疏】每室四戸八窻,窻戸皆相對。又【儀禮·士虞禮】祝從啓牖鄕如初。【註】鄕,牖一名也。【疏】北牖名鄕,鄕亦是牖,故云一名也。 又【正字通】昔也,曩也。往者在前,來者從後,故往者謂之鄕者,往日謂之鄕日。【論語】鄕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 又姓。【集韻】通作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