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字典
[①][zōu]
[《廣韻》側(cè)鳩切,平尤,莊。]
“鄒1”的繁體字。
(1)春秋邾國。曹姓,子爵。武王時(shí)始受封。戰(zhàn)國時(shí)魯穆公改為鄒。唐為鄒縣,歷代因之。故地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
(2)狹小;有村氣不冠冕者。
(3)指貨物質(zhì)量低劣。
(4)通“騶”。參見“鄒虞”。
(5)見“鄒搜”。
(6)姓。漢有鄒陽。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②][jù]
“鄒2”的繁體字。
顏濁鄒,人名。
音韻參考
[廣 韻]:側(cè)鳩切,下平18尤,zhōu,流開三平尤莊
[平水韻]:下平十一尤
[粵 語]:zau1
[閩南語]:choD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酉集下】【邑字部】 鄒; 康熙筆畫:17; 頁碼:頁1275第21【唐韻】【正韻】側(cè)鳩切【集韻】【韻會(huì)】甾尤切,??音騶。【說文】魯縣,古邾婁國,帝顓頊之後所封。【徐曰】《孟子題辭》邾國至孟子時(shí),魯穆公攺曰鄒。 又通作騶。【史記·孟軻傳】孟子,騶人也。 又姓。【廣韻】漢有鄒陽。 又【字彙補(bǔ)】從娶切,音聚。【史記·孔子世家】如顏濁鄒之徒。【正義】鄒,音聚。俗省作鄒。互詳前郰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