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字典
[①][tán]
[《廣韻》徒含切,平賈,定。]
[《廣韻》徒感切,上感,定。]
“譚1”的繁體字。
(1)延及。
(2)連屬,接連不斷。參見“參3譚”。
(3)光大。
(4)古國名。在今山東省濟南市東龍山鎮附近。公元前684年為齊桓公所滅。
(5)通“覃”。深沉貌。參見“譚思”。
(6)同“談”。談說,稱說。
(7)同“談”。話語。
(8)姓。南朝宋有譚金。見《宋書·宗越傳》。
音韻參考
[廣 韻]:徒含切,下平22覃,tán,咸開一平覃定
[平水韻]:下平十三覃
[粵 語]:taam4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酉集上】【言字部】 譚; 康熙筆畫:19; 頁碼:頁1182第05【廣韻】【正韻】徒含切【集韻】【韻會】徒南切,??音覃。【玉篇】大也,誕也,著也。【大戴禮·子張問入官】修業居久而譚。【註】謂安縱也。【成公綏·嘯賦】參譚雲屬。【註】譚,猶著也。參譚,不絕。 又國名。【春秋·莊十年】譚子奔莒。【杜註】譚國在濟南平陵縣西南。 又姓。譚子之後。【後漢·逸民傳】太原譚賢。 又【正韻】與談同。【魏志·管輅傳】此老生之常譚。【莊子·則陽篇】夫子何不譚我于王。 又通作覃。【詩·大雅】實覃實訏。【鄭箋】覃或作譚。 又【廣韻】【集韻】??徒感切,覃上聲。亦大也。 又葉徒黃切,音唐。【急就章】曹富貴,尹李桑。蕭彭祖,屈宗譚。 【說文】本作〈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