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證
zhèng ? ㄓㄥˋ
◎ 見“證”。
◎ 同“癥1”。
漢語字典
[①][zhèng]
[《廣韻》諸應切,去證,章。]
“證1”的繁體字。
(1)告發,檢舉。
(2)驗證;證實。
(3)憑證;證據。
(4)以之為準則。漢揚雄《太玄·從》:“次三,人不攻之,自牽從之。測曰:人不攻之,自然證也。”范望注:“證,則也。”一說行為端正。司馬光集注:“君子率性自從於善,不待攻治也。證當作正。”
(5)諫正。
(6)佛教語。參悟,修行得道。
(7)病況,癥候。后多作“癥”。
音韻參考
[廣 韻]:諸應切,去47證,zhèng,曾開三去蒸章
[平水韻]:去聲二十五徑
[粵 語]:zing3
[閩南語]:cheng3,chin3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酉集上】【言字部】 證; 康熙筆畫:19; 頁碼:頁1180第14〔古文〕??【廣韻】【集韻】【韻會】??諸應切,蒸去聲。【說文】告也。【玉篇】驗也。【增韻】??也,質也。【論語】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史記·齊悼惠王世家】令其辭證皆引王。【後漢·張衡傳】采前世成事,以爲證驗。【宋書·沈約自序】探摘是非,各標證據。 又與徵通。【禮·中庸】雖善無徵,無徵不信。【註】善無明徵,則其善不信也。徵或爲證。 【集韻】唐武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