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虒
sī ? ㄙˉ
◎ 〔委虒〕古書(shū)上說(shuō)的一種似虎有角的獸。
漢語(yǔ)字典
[①][sī]
[《廣韻》息移切,平支,心。]
傳說(shuō)中的獸名,似虎而有角,能行于水中。
[②][zhì]
[《集韻》丈尒切,上紙,澄。]
義未詳。
[③][tí]
[《集韻》田黎切,平齊,定。]
亦作“傂3”。
古地名用字。漢有虒奚縣,在今北京市密云縣東北。
音韻參考
[廣 韻]:息移切,上平5支,sī,止開(kāi)三平支A心
[平水韻]:上平四支
[粵 語(yǔ)]:si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申集中】【虍字部】 虒?zhuān)?康熙筆畫(huà):10; 頁(yè)碼:頁(yè)1073第14【唐韻】息移切【集韻】相支切,??音斯?!菊f(shuō)文】委虒?zhuān)⒅薪钦??!∮值孛?。【前漢·地理志】蜀郡緜虒?!∮稚咸?zhuān)っ!舅?jīng)注】斷梁城卽上虒亭也?!∮窒绿?zhuān)_(tái)名?!緞㈧Аに斐踬x】過(guò)下虒而歎息兮,悲平公之作臺(tái)?!∮痔屍?,宮名。【左傳·昭八年】晉平公築虒祁之宮。 又【類(lèi)篇】田黎切,音題。虒奚,縣名?!∮终蔂柷?,音豸?!舅抉R相如·上林賦】偨池茈虒。【註】茈虒?zhuān)积R也?! 局币簟孔魈屘?。虒字中的虎從人作,虒字從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