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蓑
suō ? ㄙㄨㄛˉ
◎ 用草或棕毛做成的防雨器:蓑衣。蓑笠。
◎ 用草覆蓋。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蓑
簑 suō?
〈名〉
(1) (象形。從艸,衰聲。古文上象笠,中象人面,下象衰形。字亦作“蓑”。“蓑”是后起字。本義:雨具名。即蓑衣) 同本義 [straw or palm-back rain cape]
衰,草雨衣也。秦謂之萆。——《說文》。字亦作蓑。
何蓑何笠。——《詩·小雅·無羊》
橐車載蓑笠。——《儀禮·既夕禮》
被蓑以當鎧鑐。——《管子·禁藏》
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春》
(2) 又如:蓑笠(蓑衣和斗笠);蓑褐(蓑衣短褐。比喻衣著粗劣);蓑翁(穿蓑衣的老人。指漁翁)
詞性變化
◎ 蓑 suō?
〈動〉
用草覆蓋;掩 [cover with straw]
仲幾之罪何?不蓑城也。——《公羊傳》
漢語字典
[①][suō]
[《廣韻》蘇禾切,平戈,心。]
亦作“簑1”。亦作“衰3”。
(1)雨具名。即蓑衣。
(2)用草覆蓋;掩。
[②][suī]
[《廣韻》素回切,平灰,心。]
亦作“衰4”。
見“蓑2蓑”。
音韻參考
[廣 韻]:素回切,上平15灰,suī,蟹合一平灰心
[平水韻]:下平五歌
[粵 語]:so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申集上】【艸字部】 蓑; 康熙筆畫:16; 頁碼:頁1051第23〔古文〕????【唐韻】蘇和切,音莎。【玉篇】草衣也。【詩·小雅】何蓑何笠。【傳】蓑所以備雨。 又【韻會】覆也。【公羊傳·定元年】仲幾之罪,何不蓑城也。【註】不以蓑苫城也。 又【唐韻古音】初危切,音摧。【郭璞·山海經註】蓑,辟雨之衣也,音催。 又【集韻】蘇回切,音毸。華蘂下垂貌。【張衡·南都賦】敷華蘂之蓑蓑。 又蘇煎切,音暹。【郭璞·山海經贊】江疑所居,風雲是潛。獸有獓??,毛如披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