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蓋
gài ? ㄍㄞˋ
● 蓋
hé ? ㄏㄜˊ
◎ 均見“蓋”。
漢語字典
[①][gài]
[《廣韻》古太切,去泰,見。]
[《廣韻》胡臘切,入盍,匣。]
“蓋1”的繁體字。亦作“葢1”。
(1)即苫。用白茅編成的覆蓋物。
(2)遮陽障雨的用具。指車篷或傘蓋。
(3)器物上部有遮蓋作用的東西。
(4)指動物背部的甲殼。
(5)即耢。一種整地的農(nóng)具。
(6)遮蓋;覆蓋。
(7)引申為概括。
(8)建造。
(9)借指房屋。
(10)崇尚。
(11)加在上面。打上印。
(12)超過;勝過。
(13)副詞。大概,大概是;恐怕。
(14)連詞。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或理由。
(15)語氣詞。多用于句首。
[②][hé]
[《廣韻》胡臘切,入盍,匣。]
“蓋2”的繁體字。
(1)通“盍”。何不。
(2)通“盍”。何。
(3)通“闔”。門扇。
[③][hài]
“蓋3”的繁體字。通“害1”。
危害。
[④][gě]
[《廣韻》古盍切,入盍,見。]
“蓋4”的繁體字。
(1)古地名。戰(zhàn)國齊蓋邑,漢置蓋縣,北齊廢。古城在今山東省沂水縣西北。
(2)姓。漢有蓋寬饒。見《漢書》本傳。
音韻參考
[廣 韻]:古太切,去14泰,gài,蟹開一去泰見
[平水韻]:去聲九泰·入聲七易·入聲十五合
[粵 語]:gap3goi3hap6koi3
[閩南語]:kah4,kai3,koa3,kham3,khap4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申集上】【艸字部】 蓋; 康熙筆畫:16; 頁碼:頁1051第12〔古文〕??【唐韻】古太切【韻會】居太切,??音匄。苫也。【左傳·襄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註】白茅,苫也,今江東呼爲蓋。 又掩也。【書·蔡仲之命】爾尚蓋前人之愆。 又覆也。【關(guān)尹子·八籌篇】其高無蓋。 又車蓋。【周禮·冬官考工記】輸人爲蓋以象天,崇十尺。 又語辭。【詩·小雅】謂天蓋高,謂地蓋厚。 又【廣韻】胡??切,音盍。亦苫蓋也。【集韻】靑齊人謂蒲席曰蒲蓋。 又通盍,何不也。【禮·檀弓】子蓋言子之志于公乎。 又【正韻】古沓切。地名。【孟子】王使蓋,大夫王驩爲輔行。【註】蓋,齊下邑也。【前漢·地理志】泰山郡蓋。 又姓。【前漢·曹參傳】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又蓋寬饒,字次公,魏郡人。 又【韻補】居氣切,葉音旣。【宋玉·高唐賦】蜺爲旌,翠爲蓋,風起而止,千里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