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著
zhù ?ㄓㄨˋ
◎ 顯明,顯出:著名。著稱。顯著。昭著。卓著。
◎ 寫文章,寫書:著述。編著。著書立說。
◎ 寫作出來的書或文章:名著。巨著。遺著。譯著。著作。
◎ 古同“貯”,居積。
英文翻譯
◎ 著
write book marked outstanding prove show work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著 zhù?
〈形〉
(1) (形聲。從艸,者聲。“艸”長在地面上,表示顯露。本義:明顯,顯著;突出) 同本義 [marked;remarkable]
著,明也。——《小爾雅》
名著而男女有別。——《禮記·大傳》
著不息者,天也。——《禮記·樂記》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縣幟甚高著。——《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王氏門強,汝兄弟尚幼,不欲使此聲著。——《世說新語·仇隙》
此臣素著狂直于也。——《漢書·朱云傳》
(2) 又如:著海內(天下著名);昭著(明顯);卓著(突出的好);著姓(有顯著名聲的家族;使姓氏顯著);著號(著名;著稱)
詞性變化
◎ 著 zhù?
〈動〉
(1) 顯現;顯揚 [show]
其不善而著其善。——《禮記·大學》
誠則形,形則著。——《禮記·中庸》
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韓非子·功名》
病鄭也。著 鄭伯之罪也。——《谷梁傳·僖公六年》
信義著于四海。——《三國志·諸葛亮傳》
以著其潔。——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最著者二。——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2) 又
華林部獨著。
(3) 又如:頗著成效;著白(明白);著相(佛教語。有意識地表現出來的形象狀態)
(4) 寫作;撰述,用文字顯明地表述 [write]
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
仆誠已著此書。——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著《靈憲》。——《后漢書·張衡傳》
著書之日。——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攜所著書。——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著之于所進呈書之中。——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5) 又如:著作郎(主管天下文章、著作的官吏);著作人(古人稱為著作者。指書籍的作者);編著(參考利用已有的資料寫成書)
(6) 畫圖 [draw the pictures]
堯、 舜所以昌, 桀、 紂所以亡,皆著于堂。——《淮南子》
(7) 明了 [understand]
彼知丘之著于己也。——《莊子》
(8) 登記,記載 [register;record]
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論游戶自實》
(9) 又如:著令(書面寫定的規章制度);著名(寫上名字或名稱);著籍(記姓名于宮門的門籍;記名于某學者門下為弟子;登記在戶籍上)
(10) 標出 [put a mark on]
書其賈數而著其物,若今時題署物。——《周禮》
(11) 建立;引申為成就 [found]
故先王著其教焉。——《禮記》
(12) 又如:著庸(立功);著稱(命名。給予名稱)
◎ 著 zhù?
〈名〉
(1) 作品 [work]。如:名著(有價值的出名著作);原著(著作的原本);論著(帶有研究性的著作);新著
(2) 土著 。指定居不遷的人 [native;original inhabitants]
流民占著者五萬余口。——《后漢書》
(3) 另見 zhāo;zháo;zhe;zhuó
漢語字典
[①][zhù]
[《廣韻》陟慮切,去御,知。]
亦作“箸2”。
(1)明顯;顯著。
(2)引申為著名,出名。
(3)明示。
(4)稱道。
(5)撰述。
(6)指所寫的作品。
(7)登記,記載。
(8)建立。
(9)引申為成就。
(10)位次。
[②][zhù]
[《集韻》丈呂切,上語,澄。]
(1)大門與屏風之間的地方。
(2)通“佇”。滯留。
[③][zhù]
[《廣韻》丁呂切,上語,知。]
[《集韻》展呂切,上語,知。]
(1)通“貯”。儲存。
(2)通“褚”。在被褥或衣服里鋪攤絲綿或其他纖維物質。
[④][zhuó]
[《廣韻》張略切,入藥,知。]
[《廣韻》直略切,入藥,澄。]
亦作“箸3”。
(1)依附;附著。
(2)接觸;貼近。
(3)穿;戴。
(4)放置;安放。
(5)排列。
(6)著落;歸屬。
(7)生長;增添。
(8)貪戀。
(9)表示使令。
(10)花費。
(11)指著籍而常住不遷。
(12)酒器名。
(13)助動詞。猶得。表示客觀上或情理上的需要,應該,能夠等。
(14)介詞。用;拿。
(15)介詞。被。
(16)介詞。把,將。
(17)介詞。向,朝。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
(18)介詞。在。表示處所。
[⑤][zhāo]
圍棋下子。亦謂招數,比喻計策或手段。
[⑥][zháo]
(1)燃燒。
(2)用在動詞后,表示已經達到目的或有了結果。
[⑦][chú]
[《廣韻》直魚切,平魚,澄。]
見“著7雍”。
[⑧][zhe˙]
(1)助詞。緊接動詞后,表示動作、狀態的持續。
(2)助詞。用在某些形容詞后面,表示程度的比較等。
音韻參考
[上古音]:魚部定母,dia
[廣 韻]:直魚切,上平9魚,chú,遇開三平魚澄
[平水韻]:上聲六語·去聲六御·入聲十藥
[粵 語]:zoek3zoek6zyu3
[閩南語]:hioh8,ti3,tio7,tu3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申集上】【艸字部】 著; 康熙筆畫:15; 頁碼:頁1044第26【集韻】【韻會】【正韻】??陟慮切,音箸。【博雅】明也。【中庸】形則著。【晏子·諫上篇】君之德著而彰。 又【管子·立政篇】十二月一著。【註】著,標著也,使傰曹署著其名。【周禮·典婦功註】書其賈而著其物。 又【前漢·景帝紀】廷尉與丞相更議著令。【註】著音著作之著。【晉書·職官志】魏太和中,詔置著作郞,於此始有其官。 又【小爾雅】思也。 又與貯通。【家語】子貢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閒。【註】著,居也。 又【詩·齊風】俟我于著乎而。【傳】門屏之閒曰著。 又【左傳·昭十二年】若不廢君命則固有著矣。【註】著,位次也。【前漢·五行志】朝內列位有定處,所謂表著也。 又【廣韻】直餘切,音除。【爾雅·釋天】太歲在戊曰著雍。【韻會】表著之著亦音除。 又【羣經音辨】藥草也。【爾雅·釋草】味。荎著。【註】音儲。 又【類篇】陟略切,音芍。被服也。【晉書·宣帝紀】關中多蒺?,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 又【儀禮·士喪禮】幎目用緇,方尺二寸,?裏著組繫。【註】著,充之以絮也。【韓詩外傳】士褐衣縕著,未甞完也。 又【集韻】直略切,音擆。【吳越春秋】從隂收著,望陽出糶。【註】著。置也。 又【類篇】附也。【前漢·賈誼傳】黑子之著面。 又【禮·明堂位】著,殷尊也。【註】著地無足。 又【前漢·張騫傳】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其俗土著。【師古註】土著,謂有城郭常居,不隨畜牧移徙。【後漢·李忠傳】流民占著者五萬餘口。 【直音】俗作著。
考證:〔【前漢·食貨志】黑子之著面。〕 謹按食貨志無此語,食貨志改賈誼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