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萯
fù ? ㄈㄨˋ
◎ 〔王萯〕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
漢語字典
[①][fù]
[《廣韻》房久切,上有,奉。]
草名。《管子·地員》:“剽土之次曰五沙……其種大萯細萯,白莖青秀以蔓。”尹知章注:“萯,草名。”一說,萯通“秠”。黑黍的一種。見王念孫《讀書雜志·管子九》。
[②][bèi]
[《集韻》簿亥切,上海,並。]
見“萯2陽”。
音韻參考
[廣 韻]:房久切,上44有,fòu,流開三上尤並
[平水韻]:上聲二十五有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申集上】【艸字部】 萯; 康熙筆畫:15; 頁碼:頁1042第39【唐韻】房久切【韻會】扶缶切【正韻】房缶切,??音婦。【禮·月令】孟夏,王瓜生。【註】草葜也。今《月令》云:王萯生。 又山名。【竹書紀年】帝孔甲三年,王畋于萯山。 又宮名。【前漢·宣帝紀】甘露二年,行幸萯陽宮。 又【集韻】蒲昧切,音佩。【韻會】符遇切,音附。義??同。 又【集韻】簿亥切,音蓓。與菩通。草也。 【字彙補】萯山,山海經(jīng)音倍。又漢書萯陽宮,李裴亦音倍,字彙作防父切,誤。◎按負、??二字異音。負音附,??音倍,似萯山之萯,從??。萯草之萯從負,不可以倍音廢附音也。葜字原從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