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荑
yí ? ㄧˊ
◎ 割除田里的野草,引申為削平:芟荑。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荑 tí
〈名〉
(1) (形聲。從艸,夷聲。本義:茅草的嫩芽)
(2) 同本義,引申之為草木嫩芽 [tender bud]
荑,荑草也。——《說文》。按,茅之初生也。
自牧歸荑。——《詩·邶風·靜女》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詩·衛風·碩人》
五谷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孟子·告子上》
荑者,茅始熟中穰也,既白且滑。——《風俗通》
(3) 又如:荑英(新生的草);荑楊(新生的楊樹)
(4) 通“稊”。草名。一種像稗子的草 [a kind of grass which is like barnyard grass]
炳復次禁枯樹,樹即生荑。——《后漢書·方術傳》
生繁華于枯荑。——《晉書·元帝紀》
(5) 又如:荑枯(即“枯楊生稊”之意。喻絕處逢生;起死回生);荑稗(荑、稗為二草名,似禾,實比谷小,亦可食)
詞性變化
◎ 荑 tí
〈動〉
(1) 發芽 [germinate]
草陸生曰荑。——《通俗文》
陵罔掇丹荑。——郭璞《游仙詩》
原隰荑綠柳,墟囿散紅桃。——《文選·謝靈運·從游京口北固應詔一首》
(2) 另見 yí?
基本詞義
◎ 荑 yí?
〈動〉
(1) 割去田地里的野草 [clear the field of weeds;weed]
凡稼澤,夏以殄草而芟荑之。——《周禮》
(2) 另見 tí
漢語字典
[①][tí]
[《廣韻》杜奚切,平齊,定。]
亦作“苐1”。“梯2”的被通假字。
(1)茅的嫩芽。
(2)泛指草木萌生的葉芽。
(3)發芽;萌生。
(4)通“稊”。草名。
[②][yí]
[《廣韻》以脂切,平脂,以。]
通“夷1”。
刈除。
音韻參考
[上古音]:脂部定母,dyei
[廣 韻]:以脂切,上平6脂,yí,止開三平脂A以
[平水韻]:上平八齊
[粵 語]:ji4tai4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申集上】【艸字部】 荑; 康熙筆畫:12; 頁碼:頁1031第07【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音啼。【玉篇】始生茆也。【詩·邶風】自牧歸荑。【衞風】手如柔荑。 又草木初生貌。【晉書·郭璞傳】蘭荑爭翹。【謝靈運詩】原隰荑綠柳。 又草也。【孟子】茍爲不熟,不如荑稗。通作稊。 又【廣韻】以脂切【集韻】延知切,??音夷。【爾雅·釋草】莁荑,蔱蘠。【註】莁荑,草名。一名白蕢。 又芟刈曰荑。【周禮·地官】凡稼澤,以水殄草而芟荑之。 或作?。
考證:〔【謝靈運詩】草木荑綠柳。〕 謹照原詩草木改原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