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芎
xiōng ? ㄒㄩㄥˉ
◎ 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狀復葉,白色,果實橢圓形。產于中國四川和云南省。全草有香氣,地下莖可入藥。亦稱“川芎”。
漢語字典
[①][xiōng]
[《廣韻》去宮切,平東,溪。]
芎。
音韻參考
[廣 韻]:去宮切,上平1東,qīong,通開三平東溪
[平水韻]:上平一東
[粵 語]:gung1hung1kung4
[閩南語]:keng1,kin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申集上】【艸字部】 芎; 康熙筆畫:9; 頁碼:頁1018第16【唐韻】去宮切【集韻】丘弓切【正韻】丘中切,??音穹。芎藭,香草。【揚雄·甘泉賦】發(fā)蘭蕙與芎藭。【註】芎藭,葉似藳本。【本草註】芎,本作??,或云:人頭穹窿高,天之象也。此藥上行專治頭痛諸疾,故名芎藭。古人因其根節(jié)狀如馬銜,謂之馬銜芎。後世因其狀如雀腦,謂之雀腦芎。其出關中者呼爲京芎,出蜀中者爲川芎,出天臺者爲臺芎,出江南者爲撫芎。【博物志】苗曰江蘺,根曰芎藭。 又【韻會】居雄切,音弓。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