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臑
nào ? ㄋㄠˋ
◎ 牲畜前肢的下半截。
◎ 中醫指人自肩至肘前側靠近腋部的隆起的肌肉。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臑 ér
〈動〉
(1) 通“胹”。煮,煮爛 [boil;cook]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楚辭·招魂》
(2) 又如:臑鱉(煮爛的鱉肉)
(3) 另見 nào?
基本詞義
◎ 臑 nào?
〈名〉
(1) 人的上肢。亦指臂之羊矢穴 [upper limbs]?臑,臂羊矢也。——《說文》
(2) 按,臂上也。羊豕曰臑,在人曰肱。
肩臂臑。——《儀禮·少牢饋食禮》。注:“肱骨。”
折肩肋肺臑。——《儀禮·鄉射禮記》
(3) 牲畜前肢的上部 [forelimb]
取前足臑骨穿佩之。——《史記·龜策列傳》
〈動〉
通“臑”。煮 [boil;cook]
鼎臑盈望,致和芳只。——屈原《大招》
漢語字典
[①][nào]
[《集韻》乃到切,去號,泥。]
(1)動物的前肢。
(2)人的上肢。亦謂臂之羊矢穴。
[②][rú]
[《廣韻》人朱切,平虞,日。]
(1)嫩軟貌。
(2)通“蠕”。微動貌。
[③][ér]
[《集韻》人之切,平之,日。]
通“胹1”。
煮熟。
[④][nèn]
[《集韻》奴困切,去恨,泥。]
肉醬。
[⑤][nuǎn]
[《集韻》乃管切,上緩,泥。]
熱,暖。
音韻參考
[廣 韻]:人朱切,上平10虞,rú,遇合三平虞日
[平水韻]:上平七虞·下平四豪
[粵 語]:ji4jyu4naau6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未集下】【肉字部】 臑; 康熙筆畫:20; 頁碼:頁997第10【唐韻】那到切【集韻】【韻會】乃到切【正韻】奴報切,??音??。【說文】臂羊矢也。【徐曰】按史記,龜前臑骨,帶之入山林不迷。蓋骨形象羊矢,因名之。【廣韻】臂節。【韻會】肩腳也。【儀禮·鄕射禮】折脊脅肺臑。【禮·少儀】大牢,則以牛左肩臂臑折九箇。【疏】臂臑謂肩腳也。【史記·龜筴傳】取前足臑骨,穿佩之。【註】臑臂。 又【說文長箋】黃蹢躅,一名臑羊華。 又【集韻】奴刀切,音夔。義同。 又【集韻】人之切,音而。與胹同。爛也。秦晉之郊謂熟曰胹。【枚乗·七發】熊蹯之臑。【註】臑,音而,熟也。【宋玉·招魂】肥牛之腱,臑若芳些。【註】臑若,熟爛也。 又【集韻】五管切,音輐。體燠也。 又【集韻】昏困切,音?。肉醢。 又【集韻】汝朱切【正韻】如朱切,??音儒。【廣韻】??耎貌。【集韻】肱骨也。一曰衣名。襦者,本取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