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腹
fù ? ㄈㄨˋ
◎ 一般指人和脊椎動物軀干的一部分,介于胸和骨盆之間,包括“腹壁”、“腹腔”及內臟(通常稱“肚子”):腹部。腹膜。腹水。腹瀉。腹疾。心腹(喻極親近的人)。腹稿。腹誹(指口里不說而心里不以為然。亦作“腹非”)。遺腹子。
◎ 喻地區的前部、內部或中部:腹地。腹背受敵。
◎ 厚:“(冬季之月)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
◎ 懷抱:“出入腹我。”
反義詞
背
英文翻譯
◎ 腹
abdomen antinode paunch ventro-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腹 fù?
〈名〉
(1) (形聲。從肉,復聲。此為后起形聲字,初文應即“畐”( fú)字,象人腹部之形。本義:肚子)
(2) 同本義 [abdomen;stomach;belly]
腹,厚也。——《說文》。按,臍上下兩旁也。
坤為腹。——《易·說卦傳》
入于左腹。——《易·明夷》
腹者至陰之所居。——《素問·評熱病論》
自臍以下曰水腹。——《釋名》
腹饑不得食。——晁錯《論貴粟疏》
(3) 又如:腹痛(肚子痛);腹腸(肚腸,肚子);腹圍(腰帶);腹如垂瓠(形容肚皮松癟難看);腹便便(形容肚子肥滿)
(4) 比喻中央部分 [centre]。如:腹城(內地的城);腹居郡(位于中心地區的郡縣);腹腴(內地富饒之區);腹民(內地的居民)
(5) 內心 [heart]
腹誹而心謗。——《漢書·灌夫傳》
(6) 又如:腹誹(口里不說,心里不以為然);腹記(暗記在心);腹熱(內心焦急);腹悲(心里暗悲);腹詠(內心歌詠);腹咒(心中咒罵)
詞性變化
◎ 腹 fù?
〈形〉
厚 [thick]。如:腹堅(謂冰結得既厚且堅)
◎ 腹 fù?
〈動〉
(1) 懷抱 [embrace]
先妣出入操作必腹之。——方苞《王處士墓表》
(2) 容納 [contain]
巴蛇腹象,足覿厥大。——柳宗元《天對》
漢語字典
[①][fù]
[《廣韻》方六切,入屋,非。]
(1)厚。
(2)肚子。
(3)懷抱。
(4)包羅;容納。
(5)前面。和“背”相對。參見“腹背”。
(6)比喻物體內部或表面的中心部位。
(7)比喻內心。
(8)指懷孕。
(9)姓。戰國時有腹擊。見《戰國策·趙策一》。
音韻參考
[上古音]:覺部幫母,piuk
[廣 韻]:方六切,入1屋,fu,通開三入東幫
[平水韻]:入聲一屋
[粵 語]:fuk1
[閩南語]:hok8,pak4,pat4,pat8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未集下】【肉字部】 腹; 康熙筆畫:15; 頁碼:頁990第02【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方六切,音福。【說文】本作腹,厚也。一曰身中。【爾雅·釋詁】腹,厚也。【詩·小雅】出入腹我。【傳】厚也。【箋】腹,懷抱也。【禮·月令】孟冬之月,水澤腹堅。【註】腹,厚也。 又【增韻】肚也。【釋名】腹,複也,富也,腸胃之屬,以自裹盛復於外複之,其中多品,似富者也。【易·說卦】坤爲腹。【疏】坤能包藏含容,故爲腹也。 又凡借以喻物。【詩·周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河圖引蜀謠】汶阜之山,江出其腹。 又遺腹。【前漢·昭帝紀】泗水戴王有遺腹子煖。 又腹疾。【左傳·宣十六年】叔展曰:河魚腹疾柰何。 又衣名。【釋名】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 又姓。【戰國策】腹擊爲室而鉅。【註】趙臣。 又人名。【史記·燕世家】燕王命相栗腹約歡趙。 又【韻補】葉音必。【易林】隂寒主疾,水離其室。民飢于食,不病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