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羅
(羅)
luó ? ㄌㄨㄛˊ
◎ 捕鳥的網(wǎng):羅網(wǎng)。
◎ 張網(wǎng)捕捉:羅掘(用網(wǎng)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糧食。喻用盡辦法籌措款項(xiàng))。門可羅雀(形容門庭冷落)。
◎ 搜集,招致,包括:羅捕。羅致(招請人才)。網(wǎng)羅。包羅。羅織罪名(虛構(gòu)罪名,陷害無辜)。
◎ 散布:羅列。
◎ 過濾流質(zhì)或篩細(xì)粉末用的器具:絹羅。
◎ 用羅篩東西:羅面。
◎ 輕軟有稀孔的絲織品:羅綺。羅扇。
◎ 量詞,用于商業(yè),一羅合十二打。
◎ 同“腡”。
◎ 姓。
英文翻譯
◎ 羅
catch birds with a net collect display net sift silk
詳細(xì)解釋
詳細(xì)字義
◎ 羅
羅 luó?
〈名〉
(1) (會意。甲骨文字形,象網(wǎng)中有隹,表示以網(wǎng)捕鳥的意思。小篆增加了“糸”( mì),表示結(jié)網(wǎng)所用的材料。本義:用繩線結(jié)成的捕鳥網(wǎng))
(2) 同本義 [clapnet]
羅,以絲罟鳥也。——《說文》
有兔爰爰,雉離于羅。——《詩·王風(fēng)·兔爰》
以天下為這羅,則雀不失矣。——《韓非子·難三》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曹植《野田黃雀行》
(3) 又如:羅尉(捕鳥的網(wǎng));羅落(截捕禽獸的用具);羅弋(捕鳥的工具)
(4) 輕軟的絲織品 [a kind of gauze]
遍身羅綺。——宋· 張俞《蠶婦》
濕羅幕。——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紅羅復(fù)斗帳。——《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5) 又
晚成單羅紗。
(6) 又如:羅綺(羅與綺皆為絲織品,這里指衣著高貴華麗的人);羅衾(綢被);羅衫(古人夏季時(shí)所穿的絲織衣衫;質(zhì)料柔軟輕爽);羅巾(絲制手巾);羅帕(絲織方巾);羅衣(輕軟絲織品制成的衣服);羅紈(泛指精美的絲織品);羅帶(絲織的衣帶)
(7) 一種細(xì)密的篩子 [a close sifter]。如:羅床(篩面用的一種器具);絹羅,銅絲羅
(8) 羅馬尼亞的簡稱[Romania]
(9) 姓
詞性變化
◎ 羅
羅 luó?
〈動〉
(1) 用網(wǎng)捕捉 [catch with net]
鴛鴦于飛,畢之羅之。——《詩·小雅·鴛鴦》
(2) 又如:羅雀(設(shè)網(wǎng)來捕雀,比喻門庭冷落);羅畢(用網(wǎng)捕鳥);羅雀掘鼠(糧盡而張網(wǎng)捕雀、挖洞捉鼠以充饑)
(3) 排列;廣布[display;spread out]
族布而羅生。——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桃李羅堂前。——晉· 陶淵明《歸園田居》
(4) 又如:羅落(羅列部署 );羅落境界(分布駐扎于邊境);羅天結(jié)角(布下天羅地網(wǎng))
(5) 收羅;招集,收集 [collect;gather together]
萬物畢羅,莫足以歸。——《莊子·天下》
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司馬遷《報(bào)任安書》
(6) 又如:羅齋(指聚集等待他人雇請的工匠、僧道);羅弋(網(wǎng)羅);羅取(搜羅求取);羅捕(搜索捕捉);羅搜(到處搜索)
(7) 包羅 [include;cover]。如:羅括(包括,包羅);羅居(周圍的鄰居)
(8) 約束,防范 [keep within bounds;surround;restrain]。如:羅守(環(huán)繞守護(hù));羅峙(環(huán)繞屹立);羅禁(包圍禁閉);羅騎(巡行的騎衛(wèi))
(9) 阻止;遮攔 [hinder;corer]。如:羅傘(儀仗行列中的傘蓋);羅闉(古時(shí)軍營周圍的宵禁設(shè)施)
(10) 經(jīng)過篩具或?yàn)V網(wǎng)、有網(wǎng)眼的織物篩下來 [sift]。如:羅面;羅和(對磨面工人的稱呼)
◎ 羅
羅 luó?
〈量〉
英文gross的省音譯。十二打?yàn)橐涣_[gross]
漢語字典
[①][luó]
[《廣韻》魯何切,平歌,來。]
“羅1”的繁體字。
(1)捕鳥的網(wǎng)。
(2)指捕獸的網(wǎng)。
(3)張網(wǎng)捕鳥。
(4)羅致;招請。
(5)包羅。
(6)約束,防范。
(7)陳列。
(8)分布;分散。
(9)阻止;遮攔。
(10)稀疏而輕軟的絲織品。
(11)細(xì)篩的一種。
(12)用羅篩東西。
(13)英語gross省音譯。量詞。十二打?yàn)橐涣_。
(14)通“罹”。遭遇。
(15)通“罹”。憂愁。
(16)通“蘿”。女蘿。
(17)用同“鑼”。打擊樂器,銅制。
(18)用同“籮”。竹編的器物。
(19)古國名。熊姓,在今湖北宜城西。春秋時(shí)為楚所滅。
(20)姓。
[②][luo˙]
“羅2”的繁體字。
語氣詞。
音韻參考
[上古音]:歌部來母,lai
[平水韻]:下平五歌
[粵 語]:lo4
[閩南語]:lo5,loD5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未集中】【網(wǎng)字部】 羅; 康熙筆畫:20; 頁碼:頁947第03【廣韻】魯何切【集韻】【韻會】良何切【正韻】朗何切,??音蘿。【說文】以絲罟鳥。古者芒氏初作羅。【爾雅·釋器】鳥罟謂之羅。【註】謂羅絡(luò)之。【詩·王風(fēng)】雉離於羅。【周禮·夏官·羅氏】掌羅烏鳥。 又【類篇】帛也。【釋名】羅文,疎羅也。【戰(zhàn)國策】下宮糅羅紈,曳綺縠。 又【廣雅】羅,列也。【楚辭·九歌】羅生兮堂下。【註】羅列而生。 又國名。【左傳·桓十二年】羅人欲伐之。【註】羅,熊姓國,在宜城縣西山中,後徙。 又水名。【史記·屈原傳】遂自投汨羅。【註】汨水在羅,故曰汨羅。 又新羅,東夷國名。【唐書·東夷傳】新羅,弁韓苗裔也,居漢樂浪地。 又姓。【姓氏急就篇】羅氏,顓頊後,封于羅,今房州也。子孫以爲(wèi)氏。 又羅羅,獸名。【山海經(jīng)】北海有獸,狀如虎,名曰羅羅。【駢雅】靑虎謂之羅羅。 又菴羅,果名。【本草】梨之類,色黃,如鵝梨。 又【集韻】鄰知切,音離。義同。 又【集韻】郞佐切,音囉。邏或省作羅。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