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緡
(緡)
mín ?ㄇㄧㄣˊ
◎ 古代穿銅線用的繩子。
◎ 釣魚繩。
◎ 古代計(jì)量單位:錢十緡(即十串銅錢,一般每串一千文)。
詳細(xì)解釋
詳細(xì)字義
◎ 緡
緡 mín?
〈名〉
(1) (形聲。又作“緍”。從糸( mì),昏聲。本義:釣魚繩)
(2) 同本義 [fishing line]
其釣維何?維絲伊緡。——《詩·召南·何彼秾矣》
(3) 又如:振緡(揮動(dòng)釣絲);緡綸(釣魚用的絲線)
(4) 古代穿銅錢的繩子 [string of threading a copper]
賈人緡線。——《史記》
(5) 又如:緡錢(用絲線串起來的錢);緡?yán)H(穿錢的繩子。引申為錢)
(6) 古國名 [Min state]。夏時(shí)之緡國,春秋時(shí)屬宋,漢置東湣縣,故址在今山東省金鄉(xiāng)縣東北
(7) 姓
詞性變化
◎ 緡
緡 mín?
〈量〉
(1) 用于成串的銅錢,每串一千文 [string]
錢千萬緡。——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2) 又如:錢十萬緡
◎ 緡
緡 mín?
〈動(dòng)〉
(1) 釣取魚類 [angle;go fishing]。如:緡魚(釣魚)
(2) 安裝[弦線] [fix]
言緡之絲。——《詩·大雅·抑》
(3) 又如:緡絲(安裝弦線)
(4) 以衣物相覆 [cover with cloth]。如:緡系(脫衣相覆)
漢語字典
[①][mín]
[《廣韻》武巾切,平真,明。]
[《集韻》眉貧切,平真,明。]
亦作“緍1”。“緡1”的繁體字。
(1)釣絲。
(2)引申為繩子。
(3)謂釣取魚類。
(4)謂安裝弦線。
(5)以衣物相覆。參見“緡緜”。
(6)穿錢的繩索。借指成串的銅錢,亦泛指錢。
(7)指用繩串錢。
(8)量詞。古代通常以一千文為一緡。
(9)泯合,芒昧不分。
(10)昏昧。
(11)古國名。夏時(shí)之緡國,春秋時(shí)屬宋,漢置東湣縣,故址在今山東省金鄉(xiāng)縣東北。
(12)姓。見《史記·吳太伯世家》。
[②][mián]
[《集韻》彌延切,平,明。]
“緡2”的繁體字。
用同“綿”。參見“緡2蠻”。
音韻參考
[上古音]:文部明母,mi?n
[平水韻]:上平十一真·下平一先
[粵 語]:fan1man4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未集中】【糸字部】 緡; 康熙筆畫:15; 頁碼:頁944第25【廣韻】武巾切【集韻】眉貧切,??音珉。【正韻】彌鄰切,音民。【說文】釣魚??也。【詩·召南】其釣維何,維絲伊緡。【爾雅·釋詁】緡,綸也。【註】繩也。江東謂之緡。 又【說文】吳人解衣相被謂之緡。【詩·大雅】言緡之絲。【註】緡,被也。 又錢貫也。【前漢·武帝紀(jì)】初筭緡錢。【註】緡,絲也,以貫錢也。 又邑名。【左傳·僖二十三年】齊侯伐宋圍緡。【註】緡,宋邑。高平昌邑縣東南有東緡城。 又【集韻】呼昆切,音昏。義同。 又【集韻】彌延切,音棉。通作緜。 又【集韻】弭盡切,音泯。【莊子·則陽篇】雖使丘陵草木之緡。【音義】緡,盛也。 又【莊子·在宥篇】當(dāng)我緡乎。【音義】緡,泯合也。 又【集韻】美隕切。愍或作緡。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