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縿
shān ? ㄕㄢˉ
◎ 古時(shí)旌旗的正幅:“素升龍于縿”。
漢語(yǔ)字典
[①][shān]
[《廣韻》所銜切,平銜,生。]
(1)旌旗的正幅,為旒所著之處。
(2)見(jiàn)“縿縿”。
[②][xiāo]
[《集韻》思邀切,平宵,心。]
縑帛。
音韻參考
[廣 韻]:所銜切,下平27銜,shān,咸開(kāi)二平銜生
[平水韻]:下平十五咸
[粵 語(yǔ)]:caam1saam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未集中】【糸字部】 縿; 康熙筆畫(huà):17; 頁(yè)碼:頁(yè)936第25【廣韻】所銜切【集韻】【韻會(huì)】【正韻】師銜切,??音衫。【說(shuō)文】旌旗之?dāng)逡病!緺栄拧め屘臁坷c帛縿。【註】縿,衆(zhòng)旒所著。【詩(shī)·鄘風(fēng)箋】以縫紕旌之旒縿。【疏】縿謂繫於旌旗之體,旒謂縿末之垂者。【周禮·春官·巾車註】大常九旗之畫(huà)日月者,正幅爲(wèi)縿,旒則屬焉。 又【集韻】思廉切,音暹。?或作縿。旌旗末也。 又【集韻】師炎切,音攕。義同。 又【集韻】思邀切,音宵。綃或作縿。【禮·檀弓】縿幕魯也。【註】縿,縑也。縿讀如綃。 又【集韻】蘇遭切,音騷。繅或作縿。 又【集韻】七感切,音慘。淺紺繒也。繅字原從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