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絇
qú ? ㄑㄩˊ
◎ 古時鞋上的裝飾物。
◎ 用布麻絲縷搓成繩索。
◎ 網罟的別稱。
◎ 古代量詞,絲五兩為一絇。
◎ 姓。
漢語字典
[①][qú]
[《廣韻》其俱切,平虞,羣。]
[《廣韻》九遇切,去遇,見。]
(1)古時鞋頭上的裝飾,有孔,可穿系鞋帶。
(2)網罟的別名。
(3)用布麻絲縷搓成的繩索。
(4)量詞。
音韻參考
[廣 韻]:其俱切,上平10虞,qú,遇合三平虞群
[平水韻]:上平七虞·去聲七遇
[粵 語]:keoi4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未集中】【糸字部】 絇; 康熙筆畫:11; 頁碼:頁921第15【廣韻】其俱切【集韻】【韻會】【正韻】權俱切,??音劬。【說文】纑繩絇也。【玉篇】履頭飾也。【周禮·天官·屨人註】舄屨有絇有繶有純者,飾也。【儀禮·士冠禮】靑絇繶純。【註】絇之言拘也。以爲行戒,狀如刀衣,鼻在屨頭。【爾雅·釋器】絇謂之救。【註】救絲以爲絇。或曰亦罥名。【疏】絇,屨頭飾。亦罥罟之別名也。 又【廣韻】九遇切【集韻】俱遇切,??音屨。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