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簦
dēng ?ㄉㄥˉ
◎ 古代有柄的笠,像現在的雨傘。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簦 dēng?
〈名〉
(1) 古代有柄的笠,類似現在的傘 [a large broad-rimmed bamboo or straw hat with a handle]
簦,笠蓋也。從竹,登聲。——《說文》。今之省雨傘也。
[夫差]遵 汶伐 博,簦笠相望于 艾陵。——《國語·吳語》
(2) 器名 [a kind of vessel]
[罕拔]后乏鹽,求于 瑞體, 瑞體饋海鹽五千簦。—— 清·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漢語字典
[①][dēng]
[《廣韻》都滕切,平登,端。]
古代長柄笠。猶今雨傘。
音韻參考
[廣 韻]:都滕切,下平17登,dēng,曾開一平登端
[平水韻]:下平十蒸
[粵 語]:dang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未集上】【竹字部】 簦; 康熙筆畫:18; 頁碼:頁899第25【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都騰切,音登。【說文】笠蓋也。【史記·平原君傳】虞卿躡蹻擔簦,說趙孝成王。【註】簦,長柄笠。【急就篇註】簦、笠,皆所以禦雨。大而有把,手執以行,謂之簦。小而無把,首戴以行,謂之笠。【古逸詩·越謠歌】君擔簦,我跨馬,他日相逢爲君下。 又【篇海】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