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字典
[①][fán]
[《廣韻》附袁切,平元,奉。]
“礬1”的繁體字。
(1)礬石。某些金屬硫酸鹽的含水結(jié)晶,可入藥。有白、青、黃、黑、絳五種。白色的俗稱明礬。
(2)用膠礬水浸濕或洗刷生紙或生絹,使之能吸水適度,便于書畫,叫作“礬”。
(3)山礬花的簡稱。山礬花,俗名椗花。花白而香,葉密枝肥,木高數(shù)尺。
音韻參考
[廣 韻]:附袁切,上平22元,fán,山合三平元並
[平水韻]:上平十三元
[粵 語]:faan4
[閩南語]:hoan5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午集下】【石字部】 礬; 康熙筆畫:20; 頁碼:頁838第25【廣韻】附袁切【集韻】【韻會】符袁切,??音煩。礬石。【山海經(jīng)】女牀山,其隂多涅石。【郭註】礬石也。楚人名涅石,秦人名羽涅。【韻會】一名羽澤,有靑白黃黑絳五種。 又山礬,花名。【正字通】俗名椗花,木高數(shù)尺,葉密枝肥,冬不凋,花白而香。一名瑒花。黃庭堅曰:江南野中椗花,土人採葉燒灰,染紫爲(wèi)黝,不借礬而成。因易名爲(wèi)山礬。韻會譌爲(wèi)鄭花,且云卽唐玉蘂花,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