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砭
biān ? ㄅㄧㄢˉ
◎ 中國古代用以治病的石針:砭石。砭針。
◎ 用石針扎皮肉治病,引申為刺或規勸:砭灸。針砭(喻指出人的過錯,勸人改正)。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砭 biān?
〈名〉
(1) (形聲。從石,乏聲。本義:治病刺穴的石針)
(2) 同本義 [stone needle used in acupuncture]
砭,以石刺病也。——《說文》
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素問·異法方宜論》
(3) 又如:砭割(用石針治病。比喻忍痛除惡)
(4) [地質]∶曲流凹岸由于水流擁擠而發生侵蝕的地點 [nip]
(5) 〈方〉∶山坡 [hillside]
他們這時正走在一道砭上,上頭是山崖,下邊是石巖,光禿禿的沒一點遮攔。——柳青《銅墻鐵壁》
詞性變化
◎ 砭 biān?
〈動〉
(1) 古代用石針扎皮肉治病。后用金屬針以治病,也稱“砭” [pierce]
風上逆,砭頭血可愈。——《新唐書·則天武皇后傳》
(2) 又如:砭磨(用石針刺磨患處。引申為救時除弊);砭熨(用石針刺穴,用藥物熨貼患處。指救治病痛)
(3) 救治 [treat and cure]
士病吾能砭。——王安石《舟中望九華山》
(4) 又如:砭俗(救治庸俗)
(5) 刺 [stab]
其氣栗冽,砭人肌骨。——歐陽修《秋聲賦》
(6) 又如:砭骨
漢語字典
[①][biān]
[《廣韻》府廉切,平鹽,幫。]
[《廣韻》方驗切,去豔,非。]
[《集韻》悲廉切,平鹽,幫。]
(1)古代治病用的石針。
(2)用石針刺穴治病。引申為刺。
(3)批評,批判。
(4)救治。
(5)方言。山坡。
音韻參考
[廣 韻]:府廉切,下平24鹽,biān,咸開三平鹽B幫
[平水韻]:下平十四鹽·去聲二十九艷
[粵 語]:bin1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午集下】【石字部】 砭; 康熙筆畫:10; 頁碼:頁829第11【集韻】【韻會】【正韻】??悲廉切,貶平聲。【說文】以石刺病也。【廣韻】石針。【山海經】東山高氏之山,多針石。【史記·倉公傳】年二十,是謂易貿,法不當砭灸。 又【廣韻】方驗切,音窆。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