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瘻
lòu ? ㄌㄡˋ
◎ 見(jiàn)“瘺”。
漢語(yǔ)字典
[①][lòu]
[《廣韻》盧候切,去候,來(lái)。]
亦作“瘺1”。“瘺1”的繁體字。
(1)頸腫大的病。即頸部淋巴結(jié)核。
(2)小兒面腫。
(3)瘺管。
[②][lǘ]
[《廣韻》力朱切,平虞,來(lái)。]
亦作“瘺2”。“瘺2”的繁體字。
佝僂,駝背。
音韻參考
[廣 韻]:力朱切,上平10虞,lǘ,遇合三平虞來(lái)
[粵 語(yǔ)]:lau6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午集中】【疒字部】 瘻; 康熙筆畫(huà):16; 頁(yè)碼:頁(yè)779第35【唐韻】力豆切【集韻】【韻會(huì)】郎豆切,??音屚。【說(shuō)文】腫也。一曰久創(chuàng)。【玉篇】瘡也。【山海經(jīng)】半石之山,合水出于其隂,多鰧魚(yú),食者不癰,可以爲(wèi)瘻。【註】瘻,癰屬也。中多有蟲(chóng)。【柳宗元·捕蛇者說(shuō)】可以已大風(fēng)攣踠瘻癘。 又【集韻】力救切,音溜。又龍遇切,音屢。義??同。 又【廣韻】力朱切【集韻】龍珠切,??音慺。痀瘻,曲脊。 【字彙】亦作瘺。
考證:〔【山海經(jīng)】半石之山,合水出于其隂,多鰧魚(yú),食者不癰,可以已瘻。〕 謹(jǐn)照原文已瘻改爲(wèi)瘻。〔【柳宗元·捕蛇者說(shuō)】可以已大風(fēng)拘攣瘻癘。〕 謹(jǐn)照原文拘攣改攣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