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瘺
(瘻)
lòu ?ㄌㄡˋ
◎ 〔瘺管〕身體內(nèi)因發(fā)生病變而向外潰破所形成的管道,病灶里的分泌物由此流出。
◎ 中醫(yī)指頸部生瘡,久而不愈,常出濃水。
英文翻譯
◎ 瘺
fistula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瘺
瘻、瘺 lòu?
〈名〉
(1) 頸腫大的病。即頸部淋巴結(jié)核 [lymph tuberculosis]
合水多鰧魚,狀如鱖…食者不癰,可以瘺。——《山海經(jīng)》。 郭璞注:“瘺,癰屬也。”
(2) 瘺管 [fistula]。人或動物體深部膿腫,體表或臟器之間形成的管道。病灶分泌物由此管流出
瘺,即漏也。經(jīng)年成漏者,在頸則曰瘰瘺,在痔則曰痔瘺。——明· 樓英《醫(yī)學(xué)綱目》
漢語字典
[①][lòu]
[《廣韻》盧候切,去候,來。]
亦作“瘺1”。“瘺1”的繁體字。
(1)頸腫大的病。即頸部淋巴結(jié)核。
(2)小兒面腫。
(3)瘺管。
[②][lǘ]
[《廣韻》力朱切,平虞,來。]
亦作“瘺2”。“瘺2”的繁體字。
佝僂,駝背。
音韻參考
[粵 語]:lau6
[閩南語]:lau7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午集中】【疒字部】 瘺; 康熙筆畫:16; 頁碼:頁777第21【字彙】力候切,音漏。瘺瘡。亦作瘺。
考證:〔【字彙】力侯切,音漏。〕 謹照原文力侯切改力候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