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痢
lì ? ㄌㄧˋ
◎ 中醫學病名,古稱“滯下”。又因病情不同而有“赤痢”、“白痢”、“赤白痢”、“噤口痢”等名。
◎ 〔痢疾〕傳染病。癥狀有大便頻繁,腹痛,發熱,糞便帶膿、血和黏液等。
◎ 見“瘌”字“瘌痢”。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痢 lì?
〈名〉
(1) (形聲。從疒( chuáng),表示與疾病有關,利聲。本義:病名。即“痢疾”) 同本義 [dysentery]
凡山水甚強寒,飲之皆令人痢。——曹操《魏武令》
(2) 又如:痢癥(痢疾)
漢語字典
[①][lì]
[《廣韻》力至切,去至,來。]
(1)泄瀉。亦指腸道傳染病赤白痢。
(2)見“瘌痢”。
音韻參考
[廣 韻]:力至切,去6至,lì,止開三去脂A來
[平水韻]:去聲四寘
[粵 語]:lei6
[閩南語]:li7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午集中】【疒字部】 痢; 康熙筆畫:12; 頁碼:頁774第09【廣韻】【集韻】??力至切,音利。瀉也。【正字通】方書分血痢,氣痢,赤痢,白痢,泄痢,酒痢,虛痢,五色痢,水穀痢,赤白痢,噤口痢,休息痢,勞痢,暴痢,久痢。諸證皆濕熱積滯,暑毒虛滑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