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男
nán ?ㄋㄢˊ
◎ 陽性的人:男性。男人。男孩。男女平等。
◎ 兒子:長(zhǎng )男。
◎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五等:男爵。
反義詞
女
英文翻譯
◎ 男
he male man son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男 nán?
〈名〉
(1) (會意。從田,從力。表示用力(一說指耒)在田間耕作。本義:男人,與“女”相對)
(2) 同本義 [man]
男,丈夫也。從男從力,言男用力于田也。——《說文》
乃生男子。——《詩·小雅·斯干》
則百斯男。——《詩·大雅·思齊》
男女奔竄。——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3) 又如:男事(古指成年男子應盡的職責);男夫(成年男子);男圻(猶男服);男教(對男子的教化);男德(有德行的男子);男權(男子在家庭、社會中的支配性特權)
(4) 引申為兒子 [boy;son]
三男鄴成戍。——唐· 杜甫《石壕吏》
(5) 又
一男附書至。
(6) 又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子是男。——晉· 干寶《搜神記》
兩女一男。——《漢書·李廣蘇建傳》
(7) 又如:男花女花(一男半女;引伸為孩子);長男;次男;生男育女。
(8) 又指兒子對父母的自稱 [your son]
男病已愈,胃口亦漸開。——魯迅《書信》
(9)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五等 [baron]
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禮記·王制》
漢語字典
[①][nán]
[《廣韻》那含切,平覃,泥。]
亦作“侽1”。
(1)男子;男性的人。與“女”相對。
(2)指男性。
(3)特指能從事勞動的青壯年男子。
(4)兒子。
(5)兒子對父母的自稱。
(6)古代爵位名。五等爵的第五等。《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公羊傳·隱公五年》:“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其餘大國稱侯,小國稱伯、子、男。”徐彥疏:“公地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一百里。”《漢書·翟義傳》:“莽乃并録,以小大爲差,封侯伯子男凡三百九十五人。”清代亦以稱第二品爵位。
(7)指古代“五服”、“九服”之一的“男服”。
(8)指具備男子的性功能。
音韻參考
[上古音]:侵部泥母,n?m
[廣 韻]:那含切,下平22覃,nán,咸開一平覃泥
[平水韻]:下平十三覃
[粵 語]:naam4
[閩南語]:lam5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午集上】【田字部】 男; 康熙筆畫:7; 頁碼:頁759第02【集韻】【韻會】【正韻】??那含切,音南。【說文】丈夫也。從田從力,言用力於田也。【白虎通】男,任也。任,功業也。【易·繫辭】乾道成男。 又爵名。【禮·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又姓。【史記·夏本紀】其後有男氏。 又【韻補】葉尼心切,音寧。【詩·大雅】太娰嗣徽音,則百斯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