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 甗
yǎn ? ㄧㄢˇ
◎ 古代蒸煮用的炊具,上下兩層,中間有箅子,陶制或青銅制。
◎ 上大下小形狀像甑的山。
◎ 古地名,今中國山東省濟南市附近。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甗 yǎn?
(1) (形聲。從瓦,本義:古代炊器。下部是鬲,上部是透底的甑,上下部之間隔一層有孔的箅( bì))
(2) 古代炊具,中部有箅子 [ancient cooking utensils]
昆甗研,善升甗。——《漢書·百官表》注。顏師古云:“善升甗者,謂山形如甑。”
漢語字典
[①][yǎn]
[《廣韻》魚蹇切,上獮,疑。]
[《廣韻》語軒切,平元,疑。]
[《廣韻》魚變切,去線,疑。]
古代一種炊器。以青銅或陶為之,分兩層,上部是透底的甑,下部是鬲。上可蒸,下可煮。外形上大下小。
音韻參考
[廣 韻]:語軒切,上平22元,yán,山開三平元疑
[平水韻]:上平十三元·上聲十三阮·上聲十六銑·去聲十七霰
[粵 語]:jin5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解釋 【午集上】【瓦字部】 甗; 康熙筆畫:21; 頁碼:頁753第04【唐韻】魚蹇切【集韻】【韻會】【正韻】語蹇切,??音巘。【說文】甑也。一曰穿也。【韻會】無底甑也。【揚子·方言】甑,自關而東謂之甗。【左傳·成二年】齊侯使賓媚人賂以紀甗玉磬與地。【周禮·冬官考工記陶人】甗實二鬴,厚半寸,脣寸。【註】甗,無底甑。【正字通】博古圖,甗之爲器,上若甑,可以炊物,下若鬲,可以飪物,蓋兼二器而有之。或三足而圜,或四足而方,考工甗註:鄭??謂無底甑。王安石則曰:從鬳從瓦。鬲獻其氣,甗能受之,然後知甑無底者,所以言其上,鬲獻氣者,所以言其下也。說文止訓爲甑,蓋舉其具。體言之耳。商有父己甗二,父乙甗,祖已甗,鬲甗二,饕餮甗。周有垂花雷紋甗盤,雲饕餮甗,純素甗二。漢有偃耳甗,皆銅爲之。方言:梁謂甗爲鉹。鉹字從金,旣從金,則甗未必皆如考工爲陶器也。 又【爾雅·釋山】重甗隒。【註】謂山形如累兩甗。【疏】山基有重岸也。 又地名。【春秋·僖十八年】宋師及齊師戰(zhàn)于甗。【註】甗,齊地。 又【前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巖阤甗錡,嶊崣崛崎。【註】甗錡,隆屈窊折貌。【文選註】甗,甑也。錡,敧也。上大下小,有似敧甑也。 又【廣韻】語軒切【集韻】【韻會】魚軒切,??音言。又【廣韻】語戰(zhàn)切【集韻】魚戰(zhàn)切【韻會】疑戰(zhàn)切,??音彥。又【廣韻】魚變切,音獻。又【集韻】【韻會】??語偃切,音險。又【集韻】牛堰切,音撚。義??同。